傳統的小學數學練習課中僅僅局限于學科知識,多注重機械訓練和死記硬背,忽視學生、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往往把練習課上得枯燥、乏味、低效。新課程實施后,上好數學練習課不但需要數學教師具備知識歸納、整理的綜合能力,還要注意處理如何練的問題,調動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避免練習課的枯燥、乏味,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練習的過程中得到數學思維的系統訓練,使練習課煥發活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學數學練習課的有效性呢?以下借助《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練習課)》為例談談幾點看法。
一、練習課練在學生易錯處,突破練習內容的重點、難點
在進行知識鞏固的練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出現一些知識盲點,對練習的內容、要點一知半解。教師在練習課中處理這些問題時,可以挖掘教學新課時的難點,根據學生的作業練習情況找準學生容易出錯的知識點,讓學生進行練習探究后結合教師及時的評講、指導,這樣的練習設計既能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達到鞏固新知的效果,又能突破練習的難點。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練習課)》中,學生難以掌握的重點、難點是如何畫相關條件的高。本練習課在突破這方面的重難點時,教師就畫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過直線外一點做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垂線等學生容易出錯、難以理解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練習,讓學生在解決懶羊羊過馬路設計人行道及如何走最近距離的問題中,形象而直觀地鞏固了容易出錯的知識點,加深了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掌握了垂線和平行線的畫法,并能準確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數學練習課給人枯燥、沉悶的感覺,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效率較低。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練習時,應通過設置各種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起學生要“弄懂”、“學會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欲望,讓數學練習課也充滿活力,煥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練習課)》中設計“猜一猜、畫一畫、折一折、看看書、量一量、拼一拼”等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貫穿于整個練習課;同時也創設讓學生解決“懶羊羊過馬路設計人行道及如何走最近距離”的問題情景,使學生參與課堂練習的積極性高漲,他們在興致盎然地完成一個知識點的練習后,立即又期待下一個練習,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使數學練習課更為高效。
三、由淺入深地整固梳理知識要點,夯實學生知識基礎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年齡特征,聯系設計做到從直觀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理解過程,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練習課)》中也體現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練習方法,如教師先讓學生用四根小棒自主地擺一些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然后讓學生說擺的方法,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相等,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特征,讓學生從具體形象的動手操作和觀察中抽象總結出知識要點。在復習已有知識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內角和是360°后,再設計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等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等一般四邊形的四個內角和的度數。通過復習舊知、動手量度、計算驗證等層層遞進的方法,讓學生順利地實現知識的遷移,同時這樣的練習教學也促使數學知識的建構和整理更為系統、合理化,單元知識結構更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和記憶。
四、先學后教的練習設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學數學新課程理念和《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都強調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探究學習能力,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教學內容,教師在練習過程中可以設計多個先學后教的教學環節,先讓學生嘗試獨立思考、探索以突破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再根據學生的嘗試練習反饋情況進行評講、指導,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理解,從而使練習課更具有思考的空間。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練習課)》課中都設計有先學后教的教學環節,如教師設計“擺一擺、猜一猜、比一比”的教學活動中,都是先由學生進行獨立自主地嘗試練習、思考,他們在匯報后再結合教師及時的講解、評價,從而系統地歸納出平行四邊形、梯形的特征及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的規律。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