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南國早報》報道,廣西優質的高中該是啥模樣?好高中該給孩子們什么樣的教育?11月5日,自治區教育廳公布區示范性高中新的評估標準,對比“老標準”,高考上線率指標徹底“出局”,同時引入開足選修課、要求學生開展社區服務等新指標。業內人士稱,這一變化體現出廣西高中教育新方向:盡量沖淡高考指揮棒的影響,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學業支持。
什么是教育?愛因斯坦的“當一個人忘記了他在學校接受的每一樣東西,剩下來的才是教育”,已精辟的概括出了教育的本質,不是一味追求高分、升學率,讓孩子都成為精英,而是要多挖掘“剩下來的東西”,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觀自信的陽光心態、強健的體魄、鮮明的創造個性,以及服務于社會的公共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哪怕孩子的分數不高,成了賣胡辣湯的,只要能自食其力、健康快樂,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仍是一種值得驕傲的教育業績。這種高中,才具有當之無愧的教育“示范性”、先進性。
所以,廣西示范性高中評選指標弱化升學率,強化社區服務指標、“做操權”,不僅是一個指標的改動,內中的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很值得嘉許。只有教育評價指標科學了,具有了前瞻性、可持續性,契合了教育的科學發展觀,由此衍生出的教育行為、教育效應,才能有充分的科學和可持續發展效應,帶來更多遠景發展效應。
換言之,淡化“高考上線率”可能會讓有些孩子的成績不夠優秀、拔尖,但只要孩子在體能、社會參與、公民素養、道德素養、個性發展、創造力發展等得到了穩步推進、提升,這些孩未來走上社會,同樣會有出色的表現??创龑W生,不能單看眼下的高分,學生的潛能如何,同樣是教育發展和培養的重要任務,也就是所謂的“剩下來的東西”。
當然,在“一考定終身”的社會環境中,這種淡化“高考上線率”可能會受到誤解,認為教育行政部門不重視文化課學習了,非也。一直以來,在慣性的教育評價中,由于我們太注重“高考上線率”,形成了一種“升學率崇拜”、“上線率崇拜”,將之當做了教育最核心的任務,而給孩子造成了不少的傷害和負面影響,比如不少孩子的體能弱化,引體向上竟然做不了兩三個。還有的孩子在過分競爭中養成了自私性格,沒有伙伴和朋友,快樂指數很低,形成了心理亞健康等。更有孩子社會實踐能力弱化,不敢交際,不會交際等,太“面”。因為得到所謂的高分,而給孩子帶來如此多的負面影響,這樣的教育顯然有點價值失衡,不努力糾正和糾錯,行嗎?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早就提出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等教育評價和改革方向,因此,我們應該多借鑒廣西的這種做法,早日走出“分數崇拜”誤區,讓“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一批好學生” 的多元評價制度早日落實,讓孩子得到更為全面、健康與和諧的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開封市教育局職業教育教研室)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