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老師是我崇拜的老師,我經常讀他的博客他的書,他的很多言論都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他的這段話對我影響最大:
要以學生的眼光看教學。剛才上《風箏》,我事先設計好導學稿,但學生提了好多問題。我以為學生不懂的,其實他們懂。我以為他們懂的,其實不懂。于是我馬上調整了課堂的程序。什么叫“以學生為主體”?就是教學的一切活動,要著眼于“學”而不是“教”。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始終在參與教師的課堂設計。
李老師提出一個非常好的命題: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要想做到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需要多方面的修養,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素質。
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要求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尤其要讀經典名著?,F在不閱讀的教師大有人在,語文教師不閱讀,成天只和教參、練習冊打交道,哪里有什么人格的塑造,智慧火花的閃耀?現在的教師有多少敢自信的說他完全能應對學生的問題。相反,大部分一線的教師知識面太窄,甚至有的還不如學生,如此怎么能勝任教師呢?在這種情況下,語文課少、慢、費、差也就難免了。倘若要真正的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必須要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必須要做到博學多識,否則怎么應對學生的提問,釋疑解惑?我們永遠無法預測,學生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
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要注意引導。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西方的教育是引導的意思,而中國的教育是嚴厲執行的意思,不能說哪個好或不好,只能說一個人總是有自己的天性和自我,如果能夠合理引導,一些年輕人就不會處于迷茫、憤世的狀態了。
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要求重視啟發式教學。滿堂灌的教學是讓學生接受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教師講的知識,而啟發式教學是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理解教師所講的東西。在學生的憤和悱沒有被教師感知時,啟發式是不能產生的,教師的講也是事倍功半的。由于啟發教學的欠缺,中國的教育把學生們的天性給扼殺了,還說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我看啊都快凋謝了吧!
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要注意多媒體的運用。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媒體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影響。同樣,多媒體技術對教學也產生積極的效應,它能為學生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帶來逼真的體驗。但多媒體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達,一些教師,都不會上課了,只知道讀讀讀,學生反應很差,寧可自己看也不去聽課。一旦停電,好多教師都無所適從了。
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要注意教案的運用。其實教師教案很多時間都是事與愿違,但教育主管部門卻熱衷于查教案而不是研究教案在課堂中的實效,愚以為都像李鎮西校長這樣深入教學實踐,估計查教案的力度就要小了。我很贊成這句話,新課改讓我跟著學生思路走,我覺得教學就是解惑,但是講完我發現考點在公式上,我是中學教師,但我不知道課改為什么這樣。李老師說的好,以學生為主,而不是以教案為主。是帶領學生走進知識,而不是把知識生硬地塞給學生。課堂上,教師善于捕捉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程序。備課不可能估計到學生全部的實際情況。備課有更加深廣的意義。過去有一節課備了三十年甚至一生的說法,其實那是一種沉淀和積累。
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要求教師加強課堂調控能力。課堂的調控能力是很重要的業務能力。李老師說的好,以學生為主,而不是以教案為主。是帶領學生走進知識,而不是把知識生硬地塞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就是以學生學為體,而不是以自己設計的程序和問題來主導學生,以完成所謂的事先設計好的“目標”為目的表演給人看。教師要駕馭課堂,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要讓學生參與課堂設計。課堂上,教師善于捕捉學生反饋的信息,做好學情分析,及時調整教學程序,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疑難,老師來解答,而不是以教師的主觀判斷來進行重難點教學;也可以讓學生來指出他們不懂的地方后,師生討論,共同解決。
由于不能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現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仍然大行其道,課堂教學滿堂灌,搞題海戰術,作業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小學雖然取消了升學考試,但三率對教師的一票否決制,無形中使學生成了為教師謀取利益的考試工具,教會學生考試成了教學的重中之重,作業剝奪了學生的童年,扼殺了學生創造性思維。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加以改變,對學生的學習會造成很壞的影響,它一方面抹殺了學子的學習主動性,另一方面給學子帶來知識上的缺陷與漏洞。到了我們真正實現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學生為主體的時候了。
(作者單位:山東定陶縣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