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一則電視廣告中看到這句話——懶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它讓我愕然進而迷惑:懶,曾幾何時成為了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細細回味才發現,懶惰其實可以推動人們去創新。很明顯的例子是:人們看電視要坐在離電視機幾米遠的地方,因為懶得從舒適的沙發上站起來,走到電視機前去調電視,故而發明了遙控器;人們懶得走路,故而發明了各種交通工具;人們懶得動腦筋計算,故而發明了計算機;人們懶得費力挑水,故而發明了自來水……這一切,都是人類進步的標志。細想,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的發明、創造,有許多都是因為“懶惰”在后面推動著。
萬種風情激不起半點漣漪
上高三文科班的復習課《空間中的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我從線面的位置關系——線與面平行、線與面相交入手,講到線線、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質定理,然后講到線面相交的特殊情況——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質定理。我充分分析了這四個定理,并將線面位置中的線線位置關系提出來討論,讓學生加強對這四個定理的理解,并讓他們體會定理中的關鍵點。我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分析透徹,歸納全面,前后連貫了整個的知識體系,明了而清晰。
當下課鈴打響時,我發現就這些圖形、概念、性質、定理,我滔滔不絕地講了整整一節課,極其口干舌燥。
課間休息,不竟回想起學生的課堂表現:除極個別學生上課認真聽講以外,小部分學生頭低著,根本不看黑板,我的板書設計他們絲毫沒有理會;有的學生雖然常抬頭看黑板,卻是眼神迷離,思緒飄渺,根本沒有隨我的授課節奏動腦筋;有的一邊看書一邊聽我分析,顯得很忙,可對我提出的問題卻是答非所問,讓人哭笑不得……整堂課氣氛有點沉悶,學生大腦大都處于休眠狀態,縱然我使出“萬種風情”依然激不起學生一丁點的漣漪,所以一節課下來我有一種挫敗感。
吾將上下求索
在責任心的拷問下,我開始尋求出路。我苦苦思索——
課堂上學生為什么不認真聽課、不好好做作業呢?
他們不喜歡數學,沒有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他們為什么不喜歡數學,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呢?
數學學習單調無趣,學習內容狹窄、乏味。很多學生習慣于在老師的“監督”下學習,沒有學習自覺性,沒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怎么才能改變學習生活單調的狀況?怎么才能讓所學的內容豐富起來,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
我不斷提出問題、尋求答案,再提出問題、再尋求答案。我在書籍、雜志、網絡中尋找方法和經驗;我在課堂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實踐、修正,在課后一次次地反思、調整教法……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聽了魏書生老師的幾次講座,拜讀了他的幾本書之后,我開始找到了答案。魏老師是有名的“懶”教師,卻是一個智慧的人,他的“懶”是建立在智慧基礎之上的懶,是建立在勤奮之上的懶。而我總在思考如何才能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懶”老師。
在課堂上能夠“懶”,就要求備課要跟上。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而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所以備課在教師職業生涯中始終是一項舉足輕重的基本功。備課是上課前的一種準備和設想,需要周密思考、精心設計,但備課不能太注重形式,應不拘一格,打破形式上的枷鎖,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為宗旨。備課要考慮學生實際,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找準知識的生長點,做好教學設計。課堂上教師不能一言堂、滿堂灌,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嘗試著“凡是學生能看(書)會的都不講;凡是班干部能教會的都不講”的做法。這樣的“懶”沒有影響教學效果,我的數學課堂慢慢豐富起來了。我不僅教數學,還帶他們去發現身邊無處不在的數學,體驗數學的神奇,享受數學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與變化。我和學生一起“擠”時間,讓他們擁有一些屬于自己的時間。我指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從課堂高效聽講,到課后高效復習;從如何記筆記,到如何選擇習題……
如何在批改作業上偷“懶”?學校一般都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全批全改,如此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得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生可以普遍受益。但這種批改方式,使教師花費的時間精力多、負擔重,還可能助長某些學生的依賴性、被動性。有鑒于此,我們應該針對作業的難易程度和完成情況,采取部分批改和互改、小組批改、隨堂批改等方式進行。單元測試考完后怎樣改試卷呢?傳統的做法是學生考完交卷后老師逐一批改,過一兩天老師下發試卷進行評講。現在我嘗試著采用二次評分的辦法:周四文科數學有兩節連堂課,第一節我先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答完試卷后,把試卷放在課桌上去休息,第二節上課時要求學生拿出紅筆,收好文具,我開始評講試卷。這樣做比改了過后隔較長時間去評講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學生都想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能很快體驗成功的喜悅。評講試卷時要求學生將正確的打勾,錯誤的不打叉,也不改正,強調專心聽講,注意聽懂。講完后我即打分,再發給學生改錯,將改正后的分數加上去。還沒改正確的,可及時安排優秀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講解后再改。這樣,學生在單元測試過程中的感受、收獲頗豐,效果很好。
對學生記不住的東西怎么辦呢?老師總是要花很多時間去督促學生。我們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關于這類問題的研究很多。我這里想說的是利用教室墻壁資源,提高知識的“見面率”,從而達到記憶的效果。教室墻壁不需要整齊劃一,把學生記不住的公式寫大點,貼在墻上,讓學生隨時見面。比如學生老是記不住兩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我就畫了一張表,后面寫了幾個字(不要撕)。
sin(?琢±?茁)=sin?琢cos?茁±cos?琢sin?茁
cos(?琢±?茁)=cos?琢cos?茁?芎sin?琢sin?茁
這樣,學生在一定時間內無意識地記住了這些東西,這比要求學生強記十遍二十遍的效果更好。
“懶”教師也要善于培養助手。看起來讓學生做事,是為了減輕老師的負擔,其實不然。這更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增長能力的機會,學生只有更多地做事,參與管理,參與制訂計劃,他才能增長能力,增強主人翁的責任感。
平凡點滴總關情
“懶”教師還必須多走近學生。因為他們年輕,我們要原諒他們大大小小的錯誤,要體諒他們成長中的煩惱和苦悶,要給他們多一點長大的空間和時間,并且給他們可能的幫助。
成長是需要攙扶的。
我給他們講自己的成長故事;講我的失敗,我的煩惱,我走過的彎路;講我的成功,我的追求,我的不懈努力……
我傾聽他們成長的聲音。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愛好、煩惱,講那些他們的父母無暇去聽的瑣事,聽他們大談心中的偶像、愛看的小人書……
我感謝他們給我的點滴幫助;我為自己的錯誤、失誤真誠地向他們道歉;我希望他們懂得尊重自己與尊重別人……
我看到了變化,看到他們眼神中跳躍的光彩,看到了他們身上的青春活力!
我終于可以不再批改太多的作業;終于可以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了。更讓我驚喜的是,在不斷的反省與思考中,我發現了自身更多的優點和缺點——我在一個全新的層面上認識了自己。
我告訴他們做事要腳踏實地,做人要實實在在;我告訴他們學無止境,學習要有毅力、有恒心;我告訴他們律己要嚴、待人要寬……我的耳邊就常常回蕩著自己說過的話,常常仿佛面對無數雙眼睛,我就不能不時時監督、評價、調整自己的所思所為。我看見了自己的成長,快速地、健康地、蓬勃地成長!這真是一個意外的收獲!
我感謝學生,他們讓我收獲了遠遠超出想象的一切。我慶幸自己的“懶”,我的“懶”讓我學會了思考,從而收獲多多。
可是現在,我不敢再懶下去了,我有太多的東西要學,有太多的問題要找到答案,有太多的計劃要付諸實施,我的學生期待著我帶給他們更多的東西。
做個學生喜歡的“懶”教師
我們要想成為一個最好的老師,首先要做個“懶”老師。要想做“懶”老師,自己思想首先要放開,對自己的學生要放心;要想做“懶”老師,課堂的教學形式要放開,要大膽采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課堂管理形式:要想做“懶”老師,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要放開,課堂上學生能做的事盡量讓學生自己做。教師的“懶”應該是有的放矢,而不是隨意的“懶”,更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問;教師的“懶”必須建立在胸有成竹的基礎之上,務必做到課前精心準備和獨到設計,要“懶”得科學、合理,“懶”得有方、有度,“懶”得有心、有效。懶只是一種外在的表象,在懶的背后,教師付出的是更多的心思和汗水。“懶”教師時時在思考怎樣才能“懶”出高效、“懶”出精彩。
適時適度的“懶”更是一種教學藝術。而我,就是想做這樣的一個“懶”老師。
(作者單位:廣州市南沙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