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學生富有情趣地閱讀文本,讓學生在與語言文字的親密接觸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深化對作者情感的體悟,是語文課堂的主要任務,也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使命。畢竟,只有讓語文課堂飄蕩著朗朗的讀書聲,或者讓學生沉浸于靜美的閱讀狀態,文本對生命的影響、浸潤作用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彰顯。
可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許多語文教師卻為了課堂的所謂華麗、深刻、實用,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課堂閱讀的熏陶效用,讓課堂閱讀陷入“邊緣化”境地,致使閱讀那扎實本分卻又是風生水起的浸潤作用無法有效地達成。
謹防課堂閱讀被圖片“光芒”遮蔽。新課程教育理念指導下的課堂閱讀不應靠“聲色”取悅人,而應該著力尋找語文教育和生命成長的契合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語言的韻律,享受生命的詩意。盡管許多教師已經認識到幻燈圖片的逐次展示不利于學生良好閱讀品質的形成,但他們往往又經受不住圖片華麗效果的“誘惑”,忍不住將文本中的風光與風景悉數展示出來,讓可以放飛學生思緒的“主動讀文”變成了思維受到影響或阻礙的被動讀圖。
如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文時,劉老師制作了四十多幅幻燈片,分別介紹了維也納的自然風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著名音樂家,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內外組成,人們坐在金色大廳里聆聽的情景……應該說,這些絢美圖片的鱗次播放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對于學生了解維也納也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然而,從語言文字認識與學習規律這一層面來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當學生在精美圖片構成的“美艷”世界里流連忘返的時候,語文課堂也因為學生與文字的疏離一步步遠離了語文教育的正途。
給生命以涵養,給靈魂以浸潤,需要讓學生學習語言技巧,感受文字魅力,領悟語言文字所蘊含的別樣韻致。比起文字來,美艷的圖片往往能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但教師的課堂作用在于引領學生步入語言文字編織的奇異世界,體會作者的心理情感,而不是單純地投其所好,讓他們在淺表化甚至是非語文的學習情境中欣賞過眼“云霞”,將時間無益地耗過。其實,文字所蘊含的美麗,并不輸于圖片。從更深的層面來分析,比起圖片的外表誘人,文字能以其內秀怡養人的性情,讓學生獲得人文浸潤,給他們的成長提供諸多助益。
讀圖有用,但應該把握好度,千萬不能因為圖片的光芒而暗淡了閱讀的光輝,讓文本閱讀呈現邊緣化的趨勢,更不能舍本逐末,因讀圖而廢讀文,讓課堂閱讀落入快餐化的窠臼之中,使得語文教學失去自身應有的魅力。
謹防課堂閱讀被研討“陰影”籠罩。當下的語文課堂流行著一種深度研討的風尚,許多教師為了顯示自己對文本理解的獨到、深刻,罔顧學生的實際,無視學生的智能最近發展區,在課堂上設計出了許多龐雜、深奧、怪僻的問題,讓學生探究文本并不存在的內涵,挖掘作者并不存在的情感。而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教師在要求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時,往往又會強迫他們丟下文本,做隔靴搔癢的“主題研討”。如李老師在教學《秦兵馬俑》一文時,設計了大大小小五十多個問題,有的問題與文本全然無關:秦人是怎樣制作這些兵馬俑的?兵馬俑為什么在地下埋了許久沒有損壞?這些問題使得本應建立在閱讀基礎上的研究討論,搖身一變成了文本閱讀邁不過去的坎兒。
研究討論是課堂閱讀的必須,其目的在于借助某一問題引導學生從某一角度理解文章意蘊。要想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預先設定的問題應該是精煉的、有針對性的,能提綱挈領式地引領學生逐層深入地研讀文本,而不是捕風捉影,更不該緣木求魚。倘若孤傲地追求深度,一味地強調數量,必然會使語文課堂在貌似追求深刻的過程中無可挽回地走向浮泛和空洞,讓學生誤解、反感語文學習。
課堂閱讀需要解決問題,但解決問題不是課堂閱讀的全部。最重要的是,研究討論并不是突破閱讀瓶頸的靈丹妙藥。教師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否則,將文本閱讀置于問題研討的邊緣,語文課將變得貌似熱鬧而缺乏內蘊。畢竟,沒有文本閱讀的支撐,所有的語文活動都無異于空中建樓,其結果也只能是浪費時間,糟蹋生命。
謹防課堂閱讀被習題“海洋”淹沒。和其它學科相比,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質為課堂閱讀的多樣化提供了可能。可是,受功利意識的影響,許多教師仍然把培養學生的考試“才能”當成語文教學的不二目標去追尋。表現在課堂教學中,他們漠視語文學習的規律,采用“以練習帶閱讀”的單向教學法,有的干脆依據練習冊設置的問題,讓學生從文本中抽取有用的線索。而將文本肢解得支離破碎時,他們還為學生能夠順利地掌握了解題的技巧沾沾自喜。
課堂閱讀自然應該培養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不能以荒廢學生的課堂閱讀為代價。為應試而存在的語文教學是尷尬的,將學生陷在習題“海洋”里讓學生的閱讀落入邊緣化的語文課堂是丑陋的,也是對弱小生命不負責任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過多的練習只能給學生帶來課堂上不能承受之重。
閱讀與練習應該相輔相成,互為促進,而不能重練習,輕閱讀。以練代讀,是曲解語文,本末倒置;因練廢讀,是褻瀆語文,傷害生命。語文課堂里應該有練習,但習題不能成為課堂里的“主宰”,讓學生“臣服”在它的腳下。學生成為課堂閱讀的主體,與文本無距離地接觸,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步入正途,呈現出美的質地。
(作者單位:江蘇新沂市黑埠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