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很重要,現在我常告訴孩子們要學會安靜地聽音樂,只有這樣,他們審美想象的翅膀才能張開,音樂才能進入心靈,才能與心靈的體驗渾然一體,審美體驗才能有效果。新課標中也明確地指出“要堅持以音樂為本,倡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并將其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中心點是“聽”,讓多次的聆聽引發孩子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走進課堂就開始享受音樂之旅的美妙。
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該怎么讓孩子學會聆聽?我摸索著前進,走過彎路。同樣一首樂曲,在兩個班級的欣賞,竟讓我有冰火兩重天的感受。至今想起來記憶猶新,感受深刻。
感悟尷尬
記得那是個春天,我在課間走過操場,看見操場邊擺放的瓜葉菊爭奇斗艷,姹紫嫣紅。小蜜蜂嗡嗡叫著,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我的耳畔仿佛奏響了柯薩科夫的那首世界名曲《野蜂飛舞》,心想這首樂曲短小風趣,很適合孩子們欣賞呢。
課間,我就精心備課,那時我剛學會做Flash,熱情很高漲,決定自己試著做一個樂曲Flash,演繹我對曲子的理解。我在網上找到好幾幅春景圖,畫家用那空靈的筆端描繪出如夢如幻的春天景色。Flash制作很快就完成了,最后我把畫面定格在這樣一幅圖畫前:一灣碧泓,“春江水暖鴨先知”,有兩只小鴨子在游水嬉戲,岸邊桃花紅得像火,粉得像霞,一群可愛的小蜜蜂在花間流連忘返,好一幅春意浪漫的圖畫。欣賞著自己制作的Flash,我暗自得意,音畫結合,一定能引發孩子們無窮的想象力。
上課了,我直接打開多媒體,播放我制作的樂曲Flash,讓歡快的音樂充盈在教室。
“誰能說說你聽完樂曲的感受?”
“老師,我感到小鴨子們在游水時非常開心快樂。”
“我感受到兩只小鴨子在相親相愛,非常友好。”
好幾個孩子的答案都圍繞著那兩只小鴨子。
我啞然,我尷尬!
課后我認真反思這節失敗的欣賞課癥結到底在哪里?
我詮釋的樂曲Flash留在孩子心中的只有那兩只小鴨子。孩子們的思維被那兩只小鴨子禁錮住了,而沒有了想象力。我一廂情愿把自己對樂曲的理解用我喜歡的圖畫詮釋出來,試圖使孩子更深刻地理解音樂,卻適得其反,極大地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音樂要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音樂是體驗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細細琢磨,這段話其實我耳熟能詳,但理解運用起來卻浮光掠影,蜻蜓點水。
打開《中國音樂教育》,一位同行的話讓我看得觸目驚心:“對學生想象力的扼殺,也是某種程度上對音樂的褻瀆。音樂是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感受的藝術,若真的有一天音樂只剩下了‘看’,而失去了聽的基本屬性和功能,那將是音樂的悲哀。”
天哪!我得趕快調整備課思路,不能成為“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劊子手”。在別的班欣賞此曲時,我一定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讓美妙的音樂流入孩子的耳鼓,等他們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神韻時,我再把自己制作的樂曲Flash播放出來,讓孩子們再欣賞一下老師感受的野蜂飛舞景色。
柳暗花明
在第二個班上課,我開門見山地告訴孩子們上欣賞課。他們可以趴在桌子上,可以閉上眼睛。我播放樂曲時,請他們在腦海中想象一個畫面,或者一個小故事情景。
我打開音頻。簡捷明快、急促的音樂響了起來,好幾個孩子在隨著音樂搖頭晃腦,還有的在用手指打著節奏。
聽了兩遍后,孩子們就進入了音樂的美好情境中,他們小手如林,急于分享。
“老師,我覺得好像是貓和老鼠捉迷藏,小老鼠嗖地一下從五樓下水道里溜到一樓,正好掉在鋼琴上,它得意洋洋,彈起了鋼琴,從高音到低音,忽然想起老貓在捉它,就開始跑起來,慌里慌張的。”君楠搶著說。
“好!想象力豐富。”我微笑著送小楠一支棒棒歌。
“兩只鴨子在玩,一只鴨子在前面跑,一只在后面追。前面的鴨子被一個小石頭絆倒了,后面的小鴨子剎不住車,一頭撞在樹上了,疼得直扇翅膀。”
機靈的雨涵也說出自己的感受,也很有趣喲。
淘氣的小然小手舉得高高,人站了起來,“我覺得好像是超人變成小鳥在天上飛,快樂地飛!”看來小男孩對超人情有獨鐘。
天歌的想象更豐富:“春天來到了,一只熊從冬眠中醒來,它好餓呀!想吃蜂蜜,趁著小蜜蜂們出去采蜜,就偷偷跑到蜂房,用大熊掌去捅蜂窩,結果沒有想到里面還有小蜜蜂,小蜜蜂嗡嗡叫著,齊心協力蟄小熊,小熊抱頭鼠竄,很狼狽。”
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大家一起送給天歌一支棒棒歌,天歌驕傲地坐下了。
“小魚正在覓食。一條大鯊魚來了,撲向小魚。小魚嚇了一跳,在大海里游來游去。大鯊魚跟著小魚游,把大鯊魚轉暈了,撞到礁石上,撞得暈頭轉向了。”
意敏的描繪也是妙趣橫生,同學們哈哈大笑起來。
聽著孩子們充盈著童趣的描述,我都不忍心告訴他們曲子的真名了。而且我的樂曲Flash,亦無需展示了。我知道若一味展示,純屬畫蛇添足了。其實這些輔助的“道具”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從中享受到了音樂,而且還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我唯有感嘆孩子的童話情愫是天生的,老師若給他們一片土地,他們會長成一片童話的森林。童話是源自孩子靈魂深處的歌唱,是孩子對自然的心靈絮語。
“這首曲子的名字叫《野蜂飛舞》。是根據俄國文豪普希金的童話小說改編而成的音樂劇中的一個片段。由于生動有趣,所以經常被當作音樂會的獨奏曲目。原曲譜上記有這樣的文字:‘從海面的遠方,飛來一群大黃蜂,圍繞在天鵝四周,盤旋飛舞。’”
我給孩子們揭開了謎底。讓他們再欣賞一遍樂曲時,有些小淘氣就用手當針在“蟄刺”別人。教室里有些亂。
等他們安靜下來,我接著拋出一個問號:“孩子們,你們知道嗎?當大名鼎鼎的紐約愛樂樂團演奏此曲時,你們猜指揮的手里舞動的是什么?”
“指揮棒呀!”孩子們幾乎是異口同聲。
我笑著搖頭,然后神秘地告訴他們:
“大指揮家舞動的是——一只蒼蠅拍!”
“哈哈!哈哈!”孩子們大笑起來,教室里成了歡樂的海洋。
我接著說道:“你們看,大指揮家明明知道是《野蜂飛舞》,他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理解為蒼蠅飛舞。所以以后我們欣賞時,就要像這節課一樣,任由自己展開想象的翅膀,把自己融入音樂中,這樣才能充分享受到音樂。”
一首描繪具體事物的可視性很強的標題音樂,就因為我沒有事先告訴孩子們標題,沒有給他們看畫面,而任由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孩子們就給了我這么多有趣的故事情節,而且很有味道,很符合音樂的音律。這給我啟示,任何有標題或無標題的音樂,我們的理解和思維都不要因太過局限,而折斷孩子想象的翅膀,框住他們的思維。
靜納百川
經過了這樣兩節效果迥異的課堂,我對比著思考了很多。音樂欣賞課該如何上?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靜靜地聆聽,“靜能生慧,靜納百川”,靜靜地欣賞,孩子的心門就會打開,美妙的音樂就會走進孩子的心里來。而且我越來越發現,最美好的音樂欣賞就是和孩子們一起靜靜地聆聽——他們的感悟會讓成年的我驚喜不已,他們簡單而純真的想法會讓我更加純凈,他們從音樂中感受的喜怒哀樂會讓我的心海泛起陣陣漣漪,心靈的田野里,心花兒靜悄悄地綻放。
我慶幸自己能幸福地暢游在童心的世界里,和孩子們一起欣賞音樂。這樣不僅對于孩子心靈的呵護,還是自己人文修養的積淀,都將如春雨點點入土,潤物無聲。
等他們長大了,再聽這樣的曲子,也許會記得小時候在音樂課上聽過。畢竟這樣的曲子,曾經在他們的心里,留下深深或淺淺的印記。
這真是一份最美麗的成長禮物。
(作者單位:山東威海市塔山小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