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仍然高懸頭頂,同樣是課堂,有的教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視為樂園。同樣是上課,有的學生覺得是一種享受,有的簡直成了受罪。如何激發這些生命的活力?讓課堂不僅成為我們播種希望和理想的地方,更要讓種子破土萌芽,激情迸發,讓靈魂在課堂起舞?趙希斌老師的這本《魅力課堂,高效與有趣的教學》恰恰融魅力、興趣、高效三者為一體,給人深刻啟迪。
成功的課堂,必然是水到渠成,多姿多彩,擁有無限魅力的。如何讓課堂魅力四射呢?趙希斌老師用細膩、風趣、幽默的筆調,首先從“高、思、實、正、通”5個層面暢談了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方法,然后又從“引、問、比、動、趣”5個方面闡述了教學形式把握的策略。在豐富的案例與深刻的剖析中,趙老師的很多觀點帶給我深深的觸動。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我也一直追求打造魅力課堂,然而,我的課堂教學結構的構建還停留在蜻蜓點水的階段,這樣深層次的理論探討卻是第一次入“法眼”。
比如,趙老師談到,要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一點,我很贊同。很多時候,我們囿于自身的局限性,害怕或是回避學生課堂上對我們的質疑和反問,或者說不敢直面學生的突發問題,缺乏靈活應變的勇氣和能力,甚至一些老師常常因虛榮心作怪,避開學生的問題,或是責怪或是埋怨學生故意找茬,以影響教學進度為由,對學生提出批評。這會嚴重制約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影響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我很慶幸,在這一點上,我與趙老師的思想是一致的,我的課堂是開放的,我允許、鼓勵、歡迎學生們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問題,提倡要勇于“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要怕把老師問倒,要讓思維在碰撞中激發出活力和創造力。結果,學生們并沒有因此看輕我,反而更加尊重和信賴我的課堂。最主要的,這樣課堂上的互動碰撞,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又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魅力無限。
我教高中政治,記得剛教課那年,有個女孩子在周記中寫到,“希望老師在講課時,講到地理談歷史,講到歷史談地理;總而言之,要多多聯系不同學科的知識,讓我們的知識面更寬廣,更有利于提高我們的學習興趣”。當時,我對她提出的這個建議,還不太理解,心想,你這也要求太高了吧。就像有些老師的做法,當學生問到學科以外的知識時,經常說,去問你們某學科老師吧。隨著時間的沉淀,我越來越發覺她提出的這個問題,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老師們就應該多提升自己,多聯系不同領域的知識,給學生更廣博的營養——這也就是趙希斌老師談到的“通”。平常的教學中,一框一節一課一單元的講解,我喜歡用知識框架圖,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呈現出來,大大簡化學生勞動量,記憶起來方便快捷。學完一本書,都以這種形式,把所有知識用一個內在線索串聯起來,像糖葫蘆般誘人,秀色可餐。學生學起來,更系統更牢固。這也是課堂魅力的重要因素——通聯廣達。
課堂魅力,應該還有很多。趙希斌老師之所以成功,當然離不開他深厚的教學功底和卓越的教育理念。最主要的,趙老師抓住了“趣”這關鍵一環,激活了課堂。由感官之樂趣,到思維之興趣,再到心靈之情趣,三趣并舉,融會貫通,可謂獨出心裁。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困生最根本的病因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對學習態度冷漠、厭惡、排斥,不能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杜威也講過,興趣是一個人能力的可靠征兆。如果我們對某些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障礙,我們會千方百計達成自己的心愿。這就是興趣的“魔力”。
政治學科比較枯燥,十幾年來,我一直致力于綜合運用多種激趣手段激活課堂教學,比如,漫畫激趣、比喻激趣、俗語激趣、詩詞激趣、笑話激趣、歷史激趣等等,同時借助于多媒體教學,配合音像資料,巧妙安排,使學生心情舒暢,精神飽滿,主動地汲取知識。像在導入新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時,我引用了“量體裁衣”的典故,講一位裁縫之所出名,是因為他不僅能量體裁衣,還根據封建社會官場中人在不同階段的神情體態來裁衣,不僅把握不同人的“身體尺寸”,而且努力去把握不同人的“心理尺寸”,這就做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典故的趣味性,渲染了課堂氣氛,集中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由此可見,有趣,這也是魅力課堂的又一重要關鍵詞。
無論魅力也好,興趣也罷,都是為了一個宗旨:高效。趙老師正是做到了教學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激發了學生興趣,激活了課堂教學,贏得了精彩和幸福的人生。讓我們一起打造魅力、有趣、高效的課堂,朝向明亮那方!
(作者單位:河北饒陽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