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教學觀念認為,教學就是教書,把教學活動囿于狹窄的認知框框之中,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忽視學生的人格養成,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關注。這樣的課堂教學表現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教師主宰著課堂,置學生于依附地位,學生缺少獨立思考和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使課堂教學變成填鴨式的滿堂灌,從而顯得刻板、機械和程式化,根本體現不出學生的生命活力,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日減,視野狹窄,思維不活,跟著教師亦步亦趨,長此以往,勢必扼殺學生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我們必須改革這種不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環境,構建新型的語文課堂,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獨立思考,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更新觀念,教師角色新型化
更新觀念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創新的前提條件,教師觀念的陳舊老化,勢必造成課堂教學的因循守舊、默守陳規。我們應當沖破以“教師為中心”的陳舊觀念的束縛,樹立全面的教學任務觀:關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三大領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樹立新的課程觀:教師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是課程的主體;樹立科學的學生觀,領會多元智能理論,善待后進生等。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也要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即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變不平等的“家長式”師生關系為“學友式”的師生關系,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
營造氛圍,師生關系和諧化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均已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而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況下,思維最活躍,學習效率最高。因此,教師要根據這一特點,努力在課堂上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為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教師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以真誠的態度、親切的笑臉、寬容的眼神、恰當的肢體語言,促進師生情感的交融,喚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不宜時時處處以“標準”答案去苛求學生的言語表達,不能讓學生變得小心翼翼生怕犯錯,而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成功喜悅。這樣才能一改以往課堂教學沉悶的局面,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始終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進行學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互動。
創設情境,語文課堂情感化
如果說缺乏道德的教育是危險的,那么缺乏情感的教育就是干枯的。新課標告訴我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關注學生對語文的情感體驗就是關注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情境,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或利用事物演示,或用聲情并茂的配樂朗讀,或用優美的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動聽的音樂渲染、生動的表演展現……教師要把握語文教學的情感因素,發掘課文中蘊藏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如在教學古詩《梅花》時,可以創設出情境:大雪紛飛中,一朵朵雪白的梅花正迎著風雪綻放。與此同時,教師以詩歌化的語言娓娓道出心情苦悶的詩人的情懷,同時用電腦播放收集到的大量梅花相關資料,如圖片:大至梅花的不同品種,小至梅花的枝干、花瓣、花蕊的局部的定格;音頻:贊頌梅花的革命歌曲《紅梅贊》、《詠梅》及通俗歌曲《一剪梅》、《梅花》等,大量的情境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展現了梅花不畏嚴寒獨自綻放的風姿,學生在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詩情畫意中,在潛移默化中體會詩人流露于字里行間的情感,與詩人產生共鳴,也讓學生從中獲得很多的“物外之趣”,從而輕松快樂地進行語文學習。
創新教法,語文課堂開放化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時時、處處將創新手段融入課堂,課堂才會更加充滿活力。創新的語文課堂,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與課堂結構;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導學生排除障礙,勇于標新立異,尋求開發創造力的教學模式,因此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一定是開放的、自主的、充滿活力的。例如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廣告詞,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然后老師布置任務:“各小組成立廣告公司,推銷你們的產品——新型玻璃。要了解每一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然后討論寫廣告語。”學生在分組學習討論的基礎上,很快就明白了各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并寫出生動的廣告語,如:“想擁有自動窗簾嗎?請用變色玻璃。”“有了夾絲網防盜玻璃,請把心放回原位。”“隔音玻璃,給你帶來寧靜的世界……”等看有似些稚嫩但很實用的廣告詞,整節課學生的思維活躍,各顯其能。這樣,教師將課堂內外的知識結合起來,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走出課堂,語文學習生活化
當今時代,語文課堂教學應當與社會生活相聯系,讓教學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對知識活學活用,而不只滿足于機械的記憶。
現實教學中,學生僅靠死學書本中的生字是遠遠不夠的,他們生活在這個多彩的世界里,漢字隨處可見。因此,我們應著手組織學生將識字過程和日常生活相聯系,引導他們在喝飲料的時候,買物品的時候,看各色廣告、招牌的時候,看電視的時候……隨時隨地注意身邊的漢字。將社會變成識字大課堂,提高自己的識字面和識字量。
同時還可通過“慧眼識錯”“成語接龍”“趣填成語”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活學活用,有機地將日常生活與語文學習相結合。如指導學生展開社會用字規范狀況調查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用字環境,實地考察出版物、影視屏幕、公共場所的設施及招牌、廣告、商品包裝說明、企事業組織名稱、公共服務行業中的規范用字狀況,對不規范的用字現象提出善意的批評,建議使用規范漢字。通過透視現實社會生活,讓學生明確學語文的實用性,從而把學生培養成諳熟事理、了解社會的新型社會成員。
總之,新型語文課堂是新課程教學的必然要求,教師要敢于挑戰傳統的教學觀念,將新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教學實踐中,以人為本,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課堂成為知識傳遞的樂土,美好人性養育的殿堂。
( 作者單位:廣東河源市源城區下城小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