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知識是語言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所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對英語語言知識進行講解。語言知識包括語言、詞匯、語法和語篇4個方面的內容,對知識的解釋往往是枯燥無味的,如果教師對知識點的解釋方法單調、平平淡淡,學生會產生厭倦情緒,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在英語課堂中如何實現高效的知識教學呢?我認為應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靈活運用歸納法與演繹法
對語言知識的教學有歸納法、演繹法等教學方法。歸納法是指讓學生接觸某項語言材料,在教師引導下觀察、分析例句特點,形成一定程度的感性認識,進而對材料進行加工,鼓勵學生發現規律或幫助學生分析、引導他們思考,最后總結歸納出規則。這種教學方法能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解釋too ...to...這一語言知識時,可采用歸納法。教師先舉例子:1、Tom is too young to go to school. 2、The words are too small to read. 3、She got up too late to catch the early bus.讓學生觀察、分析它們的結構,進而發現規則,歸納出該句型的結構是:主語+謂語動詞+too+形容詞+to do sth. 其意義是:太…而不能…。然后讓學生做一些練習,操練該句型,以便鞏固、加深印象。
用演繹法解釋知識時,先講相關規則,然后根據規則舉例子,再按照規則做練習。例如,在解釋used to do sth. 與be used to doing sth.時,教師可直接解釋兩者的結構、意義,接著舉例子:Her father used to go for a walk after dinner(她的父親過去常在晚飯后去散步)。Her father is used to going for a walk(她的父親習慣在晚飯后去散步),然后指導學生用這兩個短語造句,鞏固對這兩個短語的掌握。
這兩種方法可以視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在具體語境中進行
知識解釋要在有意義的情境中進行,也即對知識講解要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大家都知道,語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知識講解是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所以知識解釋要在語境中進行,讓學生在貼近生活實際的語言材料中感知、學習知識,不僅能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能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例如,在解釋have gone to與have been to時,教師可創情設景,讓某學生去辦公室拿粉筆,教師問學生:Where is the student?引導學生回答:He has gone to the office. 該學生回來時,問學生:Where has he been? 引導學生回答:He has been to the office, 板書這兩個句子,與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它們的差別:have gone to...表示(某人)已經去某地了,現在不在這里(說話的地點);have been to表示(某人)曾經到過某地(現在已經回來了),然后繼續與學生互動,創設情景,操練這兩個句型。
巧舉例子,講解知識點
對知識點的解釋往往會由于學生的不理解而枯燥無味,有時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唱戲”,學生卻聽得一頭霧水,所以教師所舉的例子是否合適很重要。如果例句風趣幽默,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或能結合時事,就能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英語課堂錦上添花。例如,在解釋asleep和sleepy時,我發現一位同學在打瞌睡,另一個半睜著眼,一副昏昏然想睡的樣子,我靈機一動,說:Look at the two students. One is asleep, the other is sleepy. 同學們都笑了,這兩位同學也很不好意思。這樣,同學們明白了這兩個單詞的用法及區別,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
設計例句時,教師應事先多動腦筋,多查閱資料,平時要多積累。因為好的例句不是憑空捏造的。只有多花點功夫,設計好的例子,才能恰到好處地解釋知識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
精講精練
對知識解釋并非多多益善,對于一般性知識,大可不必詳解,要針對重點和難點,要講清、講透,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對知識點的解釋盡量做到簡明扼要,不要引用太多,舉例過多,否則會干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使學生無所適從。講與練的統一構成英語教學的基本過程,教師在精講知識點時,要讓學生多做練習,所做的練習應該是典型性、有代表性的,避免題海戰術。例如,講授短暫性動詞的現在完成時態不能和表示一段時間狀語連用時,教師簡明扼要的解釋:當它需要與表示一段時間的狀語連用時,通常要進行轉化,其轉化形式為:buy—have, begin—be on, marry—be married, borrow—keep, die—be dead, leave—be away from, join—be in等。如,Her grandfather has died for ten years.(錯);Her grandfather has been dead for ten years.(正)接著讓學生做一些典型的練習,以鞏固對知識的掌握。
聯系舊知識,與新知識
進行適當的比較和對比
教學經驗表明,在英語教學中,把新知識與舊知識結合起來時,學生知識的建構進行得更加順利,能讓學生更有效、更容易地學習新知識。所以,教師在上課前應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是非常重要的。聯系舊知識,與新知識進行適當的比較和對比,能更好的對新知識進行闡釋、理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知識正遷移的發生,防止學生知識負遷移的出現。例如,在解釋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時,由于學生已學習一般現在時的被動語態的構成和用法,這時,比較這兩個時態的被動語態的構成、用法,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它們的異同,并作點撥和歸納。這樣,學生不僅復習了舊知識,又學習了新知識,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日臻成熟的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作為教學媒介已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學科的教學中。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營造教學氛圍,優化教學。在英語知識解釋中,若能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將抽象、乏味的知識解釋變得具體生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記憶和有效運用。因此,在英語課堂知識解釋中,教師應針對具體的語言知識設計相關課件來幫助對語言知識的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對知識的解釋是很有必要的。教師應針對具體的語言知識、具體的學生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對語言知識的解釋所采取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教學中應靈活運用,有時多種方法交替使用,這樣才能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廣東惠來縣惠城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