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一直喜歡收看中央電視臺的《對話》欄目,這是一檔高端精英談話節(jié)目,其前沿、新銳、求實的節(jié)目風格以及臺上臺下嘉賓們思想的交鋒與智慧的碰撞,經(jīng)常能給作為教師的我很多啟迪。戴維·伯姆在《論對話》中這樣寫道:“對話仿佛是一種流淌于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它使所有對話者都能夠參與和分享這一意義之溪,并因此能夠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自古希臘蘇格拉底開始,對話就一直成為人們探索與生成知識的重要方式。當今的教學作為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其本質是以對話、交流、合作為基礎的知識建構活動。
現(xiàn)代課堂中的對話首先要有一種“相視”的姿態(tài)。
平等、尊重才會有目光的相逢。作為對話過程的主體,對話的雙方或多方首先要能夠對視。這樣的對視,立足于同一個平面上的目光和心靈的交匯,來源于一種交往的沖動和接納的情懷,體現(xiàn)為一種精神的敞開。
營造安全的環(huán)境是保障師生自由對話的首要條件。審視當今教學現(xiàn)場,課堂交往中,“對話”中的教師更容易“高高在上”。對話的環(huán)境必須由理解兒童和了解兒童內在需要的教師來準備。然而打開通向兒童世界的大門,是艱難的、甚至是需要自我否定的。
有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發(fā)言的積極性下降,我針對這一現(xiàn)象,和學生真誠溝通——
許多問題我都能想出來,就是心理作用會怕自己想錯導致說錯,我明白一定要克服這個心理障礙,說錯不怕,就怕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及時告訴給別人聽,導致學習上有些地方出錯也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小雨)
我覺得上課不發(fā)言有三種原因,第一種是思想有的時候分神了,第二種是不愿意思考,第三種就是已經(jīng)思考好了,但還是不想發(fā)言。(小涵)
有一位同學站起來回答時,他的答案和我一樣,雖然錯了,但老師表揚他愛思考,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我也思考了,但我為什么不能自信地舉起手呢?哎,真希望我能像別人一樣,有足夠的勇氣和膽量舉起手。(小格)
我多么渴望像那些尖子生一樣,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受到老師的認可啊!心中舉手的渴望像一只小鳥不停地撞擊我的心弦,而我以前曾經(jīng)失敗的經(jīng)歷又像一個鐵籠,困住了這只渴望藍天的小鳥。終于,我忍不住了,舉起了手。雖然老師沒請我,但我很高興,因為我戰(zhàn)勝了自己!(小杰)
童言真摯,說者無意,聽者卻有心,透過這些質樸的話語,我的心被刺痛了:小格為什么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膽量舉手,小涵為什么有時已經(jīng)思考好了,還是不愿意發(fā)言?小杰課堂上那失敗的經(jīng)歷是什么?……原來,作為教師的我身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從主觀上,我的內心真誠地熱愛著兒童。原來,作為成人的我像“一個擁有驚人力量的巨人站在邊上”,很多時候,我并沒有真正了解兒童的需要。否定自我是痛苦的。然而我更想知道我的數(shù)學教學無意識中給孩子設置了哪些障礙,我的學生究竟需要什么?巧妙地借用《假如我是數(shù)學老師》這一話題,我得以“看”到,在兒童的內心,他們的“王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假如我是數(shù)學老師,我會做一個像柳老師一樣的認真負責的有童心的好老師。我的“招數(shù)”會更豐富,會經(jīng)常用我滑稽的聲音逗得全班哈哈大笑。(小溢)
我會更多地帶學生走出課堂,多接觸生活中的數(shù)學,讓學生覺得更有趣,更喜歡數(shù)學。(小藝)
我們會把課堂辦成一個辯論會,讓大家暢談自己的思想。鼓勵大家做小老師,我只要負責那些當不了老師的同學的教育就夠了。(小仲)
我會每周舉行錯題講解會。(小凝)
我能夠開著玩笑批評學生,讓他知道自己的不對,也不會不好意思。(啟能)
我的課堂能讓大家十分快樂,也能將時間掌握好,盡量下課前做好課堂作業(yè),讓學生盡情享受運動。(小天)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有過這樣一段論述:
“在經(jīng)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一個結論。教學的成功或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fā)靈感的媒介。”對話中,師生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才能相互理解、平等交流。在理解中,學生深深地進入了教師的精神世界,教師也在學生的接納中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在兩者精神相遇的境域里,教學的意義悄然創(chuàng)生。
現(xiàn)代課堂中的對話應該有一種“相融”的過程。
教學過程不應是某種接力傳遞,也不應是1+1似的簡單疊加,教與學之間應該有一個明顯相融的過程。一份知識,一種體驗,一點感悟,只有相融于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里,它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價值,才有可能發(fā)酵和再生。教學過程中的相融體現(xiàn)在師生之間的交往和互動上,體現(xiàn)在學生的自由探究和討論中。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和認知在碰撞、匯聚和融合。
在《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同伴比較,在互動討論中明確活動方案,在對話交流中完善經(jīng)驗,自我提升。
片段一:討論,明確活動方案
(1)動手之前,小組里先討論一下測量中你們需要哪些工具?怎么測?
(2)交流:哪一組簡單介紹一下,你們準備選用什么容器?怎樣測?
學生交流:用量筒測量,上升的水的體積就是鐵螺絲的體積
用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測量,測量出上升的水的體積
結合用量筒和長方體容器測量,用溢出法
(3)為了保證數(shù)據(jù)盡可能的準確,實際操作時你還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嗎?
生1:倒入的水要能把物體完全浸沒
生2:要等水面靜止后再讀數(shù)
生3:讀數(shù)時,要平視水面
生4:測量時要注意容器壁的厚度
……
片斷二:在各組選擇了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測量了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后,——
師:剛才的實驗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組好像慢了一些,你們當時遇到什么困難?后來怎么解決的?你覺得我們在以后的實驗中要注意改進哪些問題?
(第一組)
生1:我們一開始測量長方體容器的時候沒有注意到容器壁的厚度,后來感覺和我們估計的體積相差太遠了,就重新測量了。以后實驗時如果容器壁有厚度,測量時要減去。
生2:我補充。倒入水時,最好倒到整厘米數(shù),這樣計算時會方便一些。
(第二組)
生3:我們測鐵螺絲開始選用的是一個200毫升的量杯,后來發(fā)現(xiàn),放入螺絲后,因為螺絲的體積太小了,上升的水不明顯。后來我們重新選用了100毫升的小量筒來測量的。以后實驗時我們會注意根據(jù)測量物體的大小來選擇測量工具。
師:感謝你們的分享,不管成功失敗,都是收獲。親自經(jīng)歷后的經(jīng)驗特別珍貴。是啊,方法的選擇、測量和讀數(shù)的準確,都是我們實驗中要注意的。
活動前激活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活動操作后的回顧、總結,通過對不同實驗小組實驗過程的操作比較,引導學生分析反思,及時提升剛才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思考形成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在交流中不斷積累、豐富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比較分析、參與解釋中,修正了原有錯誤經(jīng)驗,豐富了學生已有的活動經(jīng)驗,是回味是領悟也是提升,實現(xiàn)了對話的相融。
而合作學習中各小組生生之間的對話,因了玩伴和學伴的雙重身份,他們的對話環(huán)境更自由,更富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能使他們在群體中自由言說和相互傾聽,敢于充分地表達和展現(xiàn)自我。在相互間交流、討論和切磋中,他們思維碰撞,智慧則在不時迸發(fā)的靈感火花中得以提升。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體驗著愉快,并學會欣賞與發(fā)現(xiàn)他人、理解與尊重他人,學會與他人分享成果,學會與人溝通和合作。
這樣的融合,是一種有效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積累,是新知生成和建構的前提;這樣的融合,不是為了求同,而是為了共享與創(chuàng)造。
現(xiàn)代課堂中的對話還要有一種“相生”的追求。
對話的目的是發(fā)展,是新的知識的生成與建構,是制造意義,尋求真知。新的視野會在對話中徐徐展開,新的觀點會在交流中重組與生成,新的價值會在共享中意義倍增。
1. 對話互動中逐步引導和完善表達
課堂給師生和生生提供了一個足夠寬廣的對話互動時空。這是《分數(shù)意義》一課抽象概括分數(shù)意義的教學片斷:
師:認識了單位“1”,現(xiàn)在誰會用簡潔的語言說說3/5表示什么?
生: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這樣的3份,就是3/5。
師:這樣說就簡潔多了。
師:(出示3/()。)那你們能說說它表示什么嗎?
生: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3份。
師:他剛才有一個詞想得太好了,誰聽出來了?
生:若干份。
師:若干份,到底是多少份呢?
生:任意的份數(shù)都可以。
教師出示3/()的含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3份的數(shù)。
師:(出示()/5。)再看這個,又表示什么呢?
生1: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這樣的若干份。
師:說得也不錯!誰能再換個說法試試。
生2: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這樣的幾份。
教師出示()/5的含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其中的1份或幾份的數(shù)。
師:(出示()/()。)最后一個,比一比,看誰最聰明。
生: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shù)。
師:哎呀!你說得太精彩了。誰還想再試試?(生再說,老師出示含義。)
師:其實,剛才這兩位同學所說的就是分數(shù)的意義。(板書課題)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生讀)
教師把一個極其抽象的概念,以可視化的形式分步呈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地呈現(xiàn)了不完全的分數(shù)形式:■,■和■,在師生交互中,引導學生的表達,最終讓學生自我完善,促使學生很自然地將分母概括成平均分成若干份,將分子概括成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學生從清晰表達中獲得對概念更高層次的理解,完成對分數(shù)意義的概括。
2. 對話互動中促進同伴間的“抱團”提升
“抱團”是互相傳遞溫度的生理行為而移植到精神溫度的互遞,這能夠成為學習的刺激源。小組學習尤其是操作活動中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局面,往往更容易實現(xiàn)同伴間表達的“抱團”提升。操作中學生在感知的同時以內部語言悄悄地展開思維,和同伴的對話交流則是學習過程及時外化的嘗試表述。還是以《分數(shù)的意義》為例,教者設計了開放的“小組合作創(chuàng)造分數(shù)”的活動,提供了糖、棋子、橡皮等多種操作材料,要求每位組員選一種材料分一分,并說一說你得到分數(shù)的過程,交流時其他成員認真觀察,仔細聆聽,積極補充。下面是學生的匯報交流——
生1:我們把6粒糖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1份,得到的分數(shù)是1/2。
生2:我們是把6粒糖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3份,得到的分數(shù)是3/6。
生3:我們把4塊橡皮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1份,得到的分數(shù)是1/2。
生4:我們把4塊橡皮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得到的分數(shù)是1/4。
生5:我們把8枚棋子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3份,得到的分數(shù)是3/8。
生6:我們把8枚棋子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得到的分數(shù)是1/4。
……
學生在操作中外顯的動作過程、內隱的思維活動、外化的語言表達合三為一,學習者之間深度的協(xié)作、對話,促進了兒童對分數(shù)意義更深刻的建構。
3. 對話互動中支持多元個性表達
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同,表達的方式也不同。學生個性間的差異,是對話教學的起點,也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認識負數(shù)》一課的開始,教師呈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實問題:
同學們,昨天老師去一家水果市場,看到水果倉庫正在運進和運出水果,你們瞧——(課件出示水果倉庫進、出貨的場景:運進蘋果2噸,運出香梨2噸。)
課件出示記錄單:
師:這是一張水果進、出庫的記錄單。你們覺得,這樣記清楚嗎?
生(齊):不清楚。
師:為什么?
生:記錄單上看不出2噸蘋果是運進了,還是運出了!2噸香梨也是。
師:那你們有辦法把水果運進和運出的情況記清楚嗎?
學生拿出1號紙,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
師: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記錄?
生1:我填的是“運進2噸”“ 運出2噸”。
生2:我填的是“ ←2噸”“→2噸”。
生3:我填“+2噸”“-2噸”。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有的寫上文字,有的畫上方向箭頭,有的標上數(shù)學符號,都清楚地表示出了水果運進和運出的情況。
面對熟悉的生活素材,學生因各自的思路不同,對所獲信息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其各具個性的表達方式,閃爍著他們獨特的創(chuàng)新精神。
克林伯格曾說,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泛意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志。讓我們在數(shù)學課堂對話的溪流中,互相傾聽和言說,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對話中獲得精神的交流和意義的分享。因為,堅持對話, 就是相信可能。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崇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