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我國最富營養的文化資源,凝練、深刻、高雅,她和現代文一樣都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學習文言文,教師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講,看似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卻得不到訓練和培養。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文體的文章,因材施教,用“趣”導學,以“趣”激學,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相互交流、碰撞,引導學生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合作學習,資源共享,讓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開展活動,培養學習興趣
教師如何讓文言文教學富有情趣,使學生愿學、樂學呢?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教學中,教師的過多干涉反而會抑制學生的個性發展,束縛學生的思想,這樣的課堂氣氛如一潭死水,寂靜無聲。如教學《三峽》一文,我通過抓關鍵詞句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文中 “自三峽七百里中”、“夏水襄陵”、“春冬之時”、“每至晴初霜旦”等關鍵詞句,先總寫三峽的特點,再寫夏季三峽的情景,然后寫春冬三峽的景象,最后寫秋天三峽的景致。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找出這幾個關鍵詞,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當然,教師也應根據課文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教學《寓言四則》時,可以通過讓學生講故事來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學《魚我所欲也》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辯論來掌握文章內容,以加深理解和領會孟子“舍生取義”的內涵。
二、引導感悟,培養鑒賞能力
文言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以下現象:過于注重語法教學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賞讀;過于注重條分縷析而忽視了內容美的領悟;過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動。當教師努力落實語言因素時,教學往往變成了文言詞句與語法章法的分析課,隨之而來的是課堂氣氛的沉悶,即文言文“有言而無文”;而當教師積極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層面時,教學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終直接導致學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即文言文“有文而無言”。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去進行審美,或說,或讀,或論,或評,真正地讓學生能動起來。
請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一個課堂教學片斷:
師:“發”與“舉”的意思是不是一樣的?
生1:是一樣的,都是“被舉用”的意思。
生2:我認為不盡相同,“發”與“舉”表現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變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還是他自身的才干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傅說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主要還取決于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師: 回答得太精彩了,從中我們感受到古人在用詞上是充滿智慧的,值得我們探究和借鑒。
以上教學片段,教師并沒有面面俱到地組織學生進行具體的字詞教學,而是通過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討論探究,深入地理解課文,精妙挖掘古人在用詞上的智慧,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生本交流” 、“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從而培養學生多種語文能力,而不僅僅是文言文字詞的解釋和句子翻譯的能力。
三、立足誦讀,培養良好語感
文言文都有美的韻律,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加強對“誦讀”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的特點,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和要求。要相信學生,把課堂的空間讓給學生,真正把誦讀落到實處。
如我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通過四個“讀”的環節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一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二讀,讀出妙趣,理解文意。三讀,揣摩詞句,質疑解難。四讀,思考探究,交流合作。這個故事和“三”連在一起。啟發學生從課文中找與“三”有關的內容加以誦讀思考:“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鄒忌因為不自信,所以接連三問;因為不偏聽偏信,所以三問,要讀出鄒忌窺鏡后的自得又不自信的心理。隨之的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讀出融融的愛意;“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讀出怯怯的拘謹之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笨椭?,要讀出阿諛奉承之意。進而三看:“朝服衣冠,窺鏡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終于得出結論:自己遠遠比不上徐公。之后三思,得出了三個結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辈煌幕卮鹛N含著不同的目的,這和治理一個國家何等相似,于是鄒忌“朝見威王”坦言三蔽,用親身體驗諷勸齊王。教師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娓娓動聽,如與人細語敘家常。最后齊王接受臣子建議,虛心納諫。通過學生的反復誦讀,鄒忌的自知之明與現身說法,齊威王的勇于自省與善于納諫的形象鮮明而深刻。
(作者單位:福建安溪縣第九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