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我們經常聽到有些老師用這樣的腔調上課:聲音時而高亢,時而低沉;語速時而急促,時而舒緩;語氣時而親切,時而嚴峻。這樣講課的老師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設計思路里,陶醉在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里,拿腔拿調,無時無刻不在暗示學生:我是你的老師,我比你厲害,你得聽我的。在這樣的心態下,學生是否聽懂了自己的講解,自己是否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就全然不顧了。放眼課堂,不僅普通老師有教師腔,一些特級教師也慣用這樣的腔調上課。教師腔存在的普遍性可見一斑。
教師腔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老師有言傳身教的作用,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深遠的影響。常用教師腔上課的老師,無異于告訴學生,只要像我這般朗讀課文,便是擁有了非常高超的朗讀能力。受到老師的熏陶感染,學生朗讀的時候不管什么類型的文章,也不管文章含著怎樣的感情,都用同樣的節奏、同一個腔調:抑揚頓挫,似乎全情投入,可總給人很假的感覺。只是運用朗讀技巧對課文進行了演繹,沒有感情投入,沒有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是進行朗讀表演。這種特殊的腔調找不出合適的名字,姑且叫它“朗讀調”。學生用朗讀調讀書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不理解課文,也可能是因為沒有體會到文章的情感,當然還因為教師腔的示范作用。當學生只滿足于用朗讀調讀文章的時候,就不可能深入地理解課文,就不可能體會到文章里包含著的感情,因而也就不可能受到熏陶感染,不可能對文章有獨特的感悟。學生這樣學語文有多少收獲,不得而知。
其實,用教師腔上課是很多老師潛意識的行為。他們總怕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到位,擔心學生對文章所含有的感情體會不深刻,備課是以學生能達到老師對文章的理解水平進行的,教學時就引導學生體會“老師體會到的東西”,想盡辦法引導學生“理解到位”。在反復引導下學生均不能達到理想的“高度”時,他們往往越俎代庖,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備課以老師的理解為中心,教學就是如何順利地實施老師的設計,老師在課堂上起絕對的支配作用,占主體地位。在這樣的“地位”上時間久了,慢慢就形成了獨特的說話腔調,并逐漸修煉到運用這種腔調上課而不自知的境界。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就是師生的平等對話。”教師腔是明顯不符合這一要求的,老師站在高處,學生蹲在低處,是居高臨下的關系。實際上,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知識的更新是相當快的。前幾年所學的知識,往往到了今天就不適合發展的需要了。另外,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是有限的。美國電話公司的老總就曾認為電腦走進家庭是天方夜譚。事實證明,電腦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必備的工具了。再者,由于受時代的局限,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是有局限的。在亞里斯多德那個時代,“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圍繞地球轉”,這是當時幾乎所有人認可的知識,是“科學”的。從伽利略開始,經過漫長的時間,人們才慢慢接受地球繞著太陽轉這一科學知識。因此,在我們這個時代認為正確的東西,很可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自然認識的深入,將來也許會被證明有錯誤。所以,老師不必總認為自己的知識是絕對正確的,自己的體會是絕對深刻的,必須調整心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體會,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杜絕教師腔,改變學生滿足于用“朗讀調”讀書的局面。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需要每個教師從諸如說話的腔調等小事著手,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并加以改進與完善學生才有可能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只有學生真正成為主人了,課堂才有生命,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才能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深圳市振能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