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讀來頗耐人尋味。
有一位非常勤勞的農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地經營著一大片葡萄園,他靠這片葡萄園養活一家人。每年葡萄園的收獲頗豐,一家的日子過得也算殷實,農夫心中感激來之不易的一切。可是讓農夫最不放心的是,他的三個兒子很不爭氣,好吃懶做,成天想著怎么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就這樣,許多年過去了,農夫漸漸地老了,體力越來越衰弱,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到園里去工作,他原本指望三個兒子能幫下忙,可他們都不愿到園子去干辛苦活,園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地荒蕪了,雜草叢生,美味的葡萄越來越少,家境大不如以前。老農夫對此深感不安,可一時又想不到好的辦法。臨終前,家里只能勉強揭得開鍋,他把三個兒子召集到一起說:“我快不行了,可你們又這么懶惰不愿去園里干活,但父親還得希望你們活下去,葡萄園里埋藏著一批財寶,我死后你們就取來補貼家用吧。”說完他就安祥地閉上了雙眼。
聽到這個消息,三個兒子竟高興起來。待安葬完父親后,三個兒子便找來各式家什,又是翻土又是鋤地,每天都用心地挖呀挖,可是,挖遍了葡萄園的每一寸土地,都沒能找到父親所說的寶藏。他們霎時失望至極。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這一年,由于葡萄園的土壤被松過,葡萄卻豐收了:紫紅色的葡萄,串串晶瑩,像鉆石般發著耀眼的光芒。收獲的葡萄換來了財富,三兄弟這才領悟到父親所說的“財寶”原來是勤勞。
看到這里,不由得想起了另外一則故事。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天晚上在院里散步時,發現有人不守寺規——翻過墻去游玩了,因為墻角放著一把椅子。老禪師想了想,便把椅子搬開,自己則蹲在原處等小和尚回來。沒過多久,果然有人翻墻而入,在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脊背跳進了院子。落地時,小和尚才發現剛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頓時目瞪口呆,羞愧難當,渾身打哆嗦地等著老禪師的“暴批”,而老禪師卻語重心長地說“夜深了,快點加件袈裟吧”,便轉身走了。從此,再也沒有人敢翻墻出去玩了。
雖然老禪師沒有直截了當地挑明小和尚的過錯,也沒有電閃雷鳴般地訓斥,但一句非常平凡的關心話語卻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奇效。
反觀這兩則故事,看似無任何聯系,卻內在一致地闡釋了一個教育孩子的真理:有時教育孩子,換一種方式,間接地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們的關愛,也許收到的效果會更佳。
老農夫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已經深深意識到了三個兒子的懶惰,如果再一味地說教督促他們下園干活,只會招致他們的反感,加重他們的懶惰。于是,他采用了“吸引式”方法,表面上告訴他們園中有寶藏,實則是想讓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去收獲勞動的“寶藏”。而老禪師的高明之處在于,當面對小和尚一時的過錯時,并沒有直接采取“疾風驟雨”式的暴力指責,而是反其道行之,站在對方的角度與立場進行教育,用“關愛”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悄悄讓犯錯誤的人明晰所犯的錯誤。想來也許只有真正關愛別人的人,才會采取這樣溫馨入人心脾的方式。
而相比老農夫的聰明與老禪師的高明,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的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那么差強人意了。雖然他們“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也的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面對孩子的不足與錯誤時,他們往往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懷揣師道尊嚴或者家道尊嚴的心理,完全從自身主觀感受出發,想當然地對孩子說教批評,沒有適時給孩子的心理一定的緩沖,結果自然費力不討好。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難免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會犯一些錯誤。師長渴望他們改進不足、正視錯誤、改正錯誤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想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我們的關愛,也許我們更應多一點智慧少一點說教,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埋怨,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指責,換個角度,換個方式,讓愛細細地流淌進孩子的心田,進而讓孩子自己找到“寶藏”埋藏的地方。
(作者單位:浙江科技學院電氣學院)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