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下,玉龍喀什河畔,送爽的金風吹開了我的書頁,“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我像一條鮭魚,沿歷史長河逆流而上,回到孕育教育生命的故鄉,尋找心中的“伊人”——《禮記·學記》,以完成精神之受孕。她是我國最早的教育元典,猶如大江大河之源,流淌萬年不止息,滋潤千年不枯竭。
教之大倫
新學期到來,開學典禮不可或缺。然當代學校的開學典禮簡單,大多流于形式。古代學校的開學典禮真可謂典雅莊重:“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古人開學,政府官員要參加的,但不興師動眾且極其謙和低調。官員及師生們都必須身穿禮服,置備肴饌,祭拜先圣先師,演練《小雅》中的《鹿鳴》、《四牡》和《皇皇者華》這三首君臣宴樂、相互勞問的詩歌。極為莊重的禮儀是為了表示對文化知識的敬重。
古代上課也有“二分鐘預備”。“入學鼓篋,孫其業也。”教師擊鼓召集學生進入教室,督促學生盡快打開書箱,拿出書本,以便讓學生靜心恭順地開始學習。這點看似“輕微”,實則重要。學生心靜,做好了學習準備,在這種狀態下,學習才會漸進佳境。
懲戒從來就是教育的必選項。“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古人用槚木和荊條做成教鞭(后來有青銅戒尺),置于課堂之中,用來警示學生,以樹立教師督促學生學習的威儀。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還能見到描述戒尺的有關文字。現代教室沒有了教鞭,有了眾多標語、規章制度、鏡框甚至攝像頭,學生“無所畏懼”之心日盛。當“賞識教育”喧囂泛濫的時候,教育就已經成了“跛的”教育。師嚴道尊,何足道哉!
學校是圣潔之地。“未卜諦,不視學,游其志也。”古代的學校,官員們沒有占卜和祭奠先祖,就不能隨意地進入學校重地來視察,以此表明政府官員非常尊重學校,進而來揄揚學生,使學生安下心志,從容讀書。可是,現在的學校行政化色彩非常濃,各種檢查評比讓學校應接不暇。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是觀察,而不是事先告訴他們什么,不能隨意地給他們講解,盡量給學生多留一些思考問題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己動腦探尋問題答案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對年齡小的學生,要求他們只需認真聽課,不要隨意亂問。這是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進行教學。因為,學習要由淺入深,教學也不能拔苗助長,隨意超越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先學后教,古已有之矣。
教之興廢
課堂上,教師只管自己的教而不顧學生的學,這種“施悖求佛”的教學弊病古代就有。只有教師僵化的教,而沒有學生主動的學,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更何況教師“多其訊,言及于數”!教師一廂情愿的“教”而不顧實際效果,會使學生感覺不到教師的真誠之情,教學也因此不能因材施教。
教師施教違背教育的規律,學生學習也跟著被動地違背了學習的規律。久而久之,學生的求知欲望火苗被教師一點點澆滅,學生厭惡學習進而怨恨老師,只知道學習有其苦、有其難而不知道學習還有眾多好處,更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其最終結果是:即使是完成了學業,但也很快把所學的丟棄得一干二凈。
古人能發現“施悖求佛”教學弊端,也能找出解決這些弊端的方法,即“豫”“時”“孫”“摩”。當學生(不良)欲望未生之前,剛有苗頭,教師就要預先禁止,預防永遠勝于發生后的治理。教師能發現并抓住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學生抓住學習時機,趁熱打鐵永遠勝于亡羊補牢。按著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規律教學,不隨意超越或拔高,循序漸進永遠勝于一曝十寒。學生之間互觀互摩,相切相磋,共同學習永遠勝于孤陋寡聞。
認知、掌握、運用好這四種教育方法還不夠,教師還要知道教育失敗的六個原因:“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已經產生了,再去禁止,就像冰凍三尺的地,即使鋼釬去鑿也難以奏效。課堂很多師生沖突的發生原因就在于教師預防不到位。
錯過最佳的學習時機再去學習,即使勤學苦練,也難以學成。錯過最佳的教育時機,再去教育不能說是無效的,但是卻是極其費時費力。教師不按規律,教學雜亂無章,學生的學習也會隨之的無順序,這樣混亂的教學,師生都不會有進步。學生不互相學習,自己單獨學習,就會沒有學友,沒有學友就會孤陋寡聞,心胸狹窄,雖學多但識淺。喜歡玩樂的學生,會結成朋黨,不聽從教師教誨,紀律松懈,不好好學習,學業由此荒廢。
教育失敗的原因,古今一理,這點當今教師不可不察。
教之良方
課堂教學從來就不是生硬灌輸,而是要善喻。何謂善喻?“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喻”,就是開導、誘導,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對學生指導、引導、誘導、勸導而不是教師單方面牽著學生鼻子走。如此,學生不是被動學習而是在老師“導”引下主動學習,師生關系融洽了,教育就和諧。對學生要求嚴格而不是嚴厲,勸勉而不是強制,鼓勵而不是壓抑,賞識而不是一味批評、諷刺,這樣學生才會感覺學習雖然有壓力,但卻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是啟發而不是直接給予結論,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條條大路,讓學生自己走,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用“道”“強”“開”之策,不用“牽”“抑”“達”之法,那么“和”“易”“思”的師生關系就形成了,進而好的教學效果自然就產生了。如今的教育,教師對“牽、抑、達”之法卻情有獨鐘,真乃不善喻也!
課堂教學從來就不是生硬灌輸,而是要繼志。何謂繼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善于唱歌的人能使人受到感染和熏陶,用情來吸引人來學他的歌。同樣,善于教育的人,能夠使學生繼承其志向。在文化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古人所提倡的“志”可以理解為教師的人格魅力。學生因親其師而喜歡這門學科,因不喜歡這個老師而討厭這門學科,這樣的現象依然存在。
教師如何“使人繼其志”?以“言”來獲得學生的喜愛、信賴。這個“言”包括教師的教育語言,教學語言,日常生活言語(如口頭語)以及寫文章的語言。無論是口語表達還是書面表達,教師運用的言語都應該是簡練的、形象的、生動的、富有哲理的。
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巧妙之“問”。教師的“問”是學生學習的支架、梯子、臺階。但問要有度,問要有法,像連發炮彈的滿堂問讓學生無暇思考,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教者發問先易后難,這樣的策略是符合人的認知心理規律的。先易后難方能循序漸進,久而久之,學生就可以愉快地理解接受。不善于發問的人恰恰與此相反,課堂自然會出現停滯狀態。
課堂教學也離不開教師善于回答學生的提問。“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善于解答提問的人,如同撞鐘,輕輕叩擊,鐘聲小,使勁敲擊,則鐘聲大;等待聲盡,再行叩擊,這樣的教學最有效。教師回答學生問題要視提問的深淺程度,學生提的問題小,則以相應的方式簡要解答;學生提的問題大,以相應的方式詳細解答;等學生理解之后,學生進入了積極的思維狀態時,教師再深入解說,盡可能使問者深切體會,產生共鳴。
善學之效
《學記》通篇談的都是教師的“教”,但不要誤解為作者只關注教而忽視學。文中涉及“學生的學”不是很多,談“善學產生的效果”也只有這句:“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學生善于學習,教師的教就會變得輕松自如,順風順水,教育效果更是加倍的好;而且學生還會把自己學習的成功歸功于老師的教導有方。學生善學,教師善教,良性循環,師生雙贏。學生不善于學習,甚至厭學、逃學,教師的教就會變得生澀艱難,逆風逆水,教師雖然是很勤奮很賣力地教,但教學效果卻是不佳;學生學業上沒有進步,不反省,反而還歸罪于老師。
學生能善學有一個大前提,必須是先有向學之心。學生屬于未成年人,學生善學的原因,先是來自父母的教育、教師的教育,然后才是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需要父母教師的先期激發,越早投入效果越好。
至于“怎樣學”,作者沒有單獨提及,但仍可從文中尋到“怎樣學”的方法。比如“藏修息游”,張弛有致,寬緩優柔 ;“興藝樂學”,樂學之后就會“安其學、親其師、樂其友、信其道”;“相觀而善”,變“獨學而無友”為“眾學而有友”;“比物丑類”,比較同類事物,從而觸類旁通。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對教育普遍感到困惑和迷失、感到失重的眩暈和失衡的危險時, 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回到教育的原點,重溫元典,看清當下教育的肌理,執前人之道,以御今之有。
(作者單位:新疆和田地區第二中學,作者系天津援疆教師)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