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教育行動”團隊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冬天過后迎來春日暖陽,我的心格外敞亮。新學期開始,校園里也是一番新鮮景象。我呢,不斷地切換著腳步的空間,做著所謂的“巡視”工作。不過我更愿意的是,利用巡視的那些間隙時光,給“微教育行動”團隊的朋友寫一封信。
“微教育行動”團隊的工作是我在對很多工作“失望”的背景下的一次轉向。我記得我說過:“除了展開微小的教育行動,我可能什么都做不了了。這不是一種絕望,我明白,在制度的裹挾中,如果我不主動去體驗微小行動所能帶給自身的微小觸動,我幾乎都成行尸走肉了。”可見的事實是,2012年11月19日,“微教育行動”的民間志愿項目啟動起來了。我相信,就算是在微小的行動中,也能展開教師的教育生活。當你留意到某一個細節之后,當你敏銳地感受到孩子的某一種感覺、情緒、情感的時候,當你對生活有了新的展開的時候,請細致感受你內心的顫動。對細節加以不倦的留意,對生命投入更多的敏感,對生活加以新的展開:就這樣,我們每天其實都可以擁有無數次內心的顫動。我常常感覺到,哪怕是內心最微小的顫動,它也會讓生命之光得以顯現。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心靈傾注著無比的熱誠與耐心,倡導并力行著微小的教育改善與記事。很多時候,我的記錄就是瞬間的,小情景的;就是一段話的,甚至是一句話的,還甚至是只有一個標題;就是在記錄捕捉到的生活,包括記錄下從閱讀他人的作品中自己得到的激蕩,比如有一次我就撞上了這個句子,無論如何我得記錄下來:“追求精神的人再痛苦,也比對精神世界無覺的人要幸福。”今天W老師給我說,這次“師愛”主題的文章還真有些不好寫。我說,重要的是,平時我們對師愛的學習與不同理解,以及不斷地對自己“愛的行為”作出反思(甚至是“懺悔”)與改善。當然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是——如果要快速成文的話,平時就及時地記錄下那些“愛的點滴”。這次我的師愛故事,就是這么寫成的。
我傾注了不少的心血來閱讀每位團員的記錄。可以肯定地說,我閱讀了你們的每一篇大大小小的片段或文章,我都以留言或評論的形式進行回應,有時候我還會和你們單獨會面探討你們所寫下的某個瞬間場景、某個課堂片段等所具有的教育意味。我們需要團隊精神。哪怕是一次“微會議”,我都非常珍惜——畢竟只有幾分鐘啊!在“微會議”上,我們暢談“微”的意義,分發教育的資料,學習微寫作的“技巧”,互相借閱書籍,或者給大家推薦書、贈書等,我都是很用心地面對每位團員。我每隔半個月就統計一次大家的日志,這只是方便我自己對大家的了解。雖然我沒有公開統計的結果,但那些日志就躺在各自的博客里,成為了我們最好的見證。我們自己的內心以及網上的朋友們都在為我們的退縮與成長、懶惰與勤奮、失信與諾言、保守與改善、怯懦與勇氣等作出時間與精神的見證。
其實,我們的目的并非讓自己比別人更加優秀,說穿了,我們只是回到教師職業的本身上來,所謂“返回師道”而已。讀書、寫作、改善自己的課堂,改善和孩子相處的細節,以身為道,本就是“教師”一詞應當蘊涵的意味。我們所做的不是比別人更多,而是要把自己真正做成一個教師。我們強調寫作,但文字不是我們的目的(當然,如果你能把文字和你的生命“共用一體”,則是另外一回事情,或者說這是一種新的境界),行動才是我們的出發點,通過一個個教育行為的改善,達成對孩子生命的成全,對自我生命的成全與引領,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我曾經寫道:“‘微’的意識很重要。有了自覺的微的意識,我們就會慢慢地培植起對生活與生命的敏感。”
我也曾寫道:“內在的動力,很多人或許因各種原因而枯竭,但如果一個人能留下一些令自己感動的事,奔赴一場又一場和自己的約會將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我還曾寫道:“學到一個句子: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我們的精神醒過來’。”
……
我愿意把這些“內心的震顫”抄錄給各位團員。新年新氣象,但是我的祈愿并不會變化,——或許我可以直接引用2012年12月31日我在“靈魂手書”中所說:“教育的改善,當是多方面用心、舉力方可有為,而這其中無疑包含著教育者自身的改善,如不斷閱讀,帶給自己心靈的觸動、敞開,以接收更多的來自精神世界的光芒;不斷寫作,錘煉自己的文字,讓自己的一個個詞語、句子與‘萬善之源’靈交;為孩子的精神發展不斷地展開一個又一個微小的教育改善……總之,讓我們的心靈從粗暴意識狀態往敏感和細節發展,讓我們的行為像一個宗教家那樣更多地具有‘祈禱的美麗’,這是2013年我對自己、對‘微教育行動團隊’以及對所有教育者最大的祈愿。”
末了,我祝福各位:趁著生命一息尚存,滿懷溫情地展開微教育行動吧!
彭清亮
2013年2月23日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