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誤入”師專大門而意志消沉,然而走上講臺的時候我是歡欣的,滿懷憧憬和不安。雖然畢業實習時指導老師的一句“你適合當教師”使我憤憤不平,但到了師專畢業的時候,我全面客觀地評估過自己:依我的情況,我確實適合當教師。
面對從學生到老師——人生中角色的第一次重大轉變,我充滿自豪又有點不自信。然而,“少年不知愁滋味”,從走進工作單位的第一天起,我就覺得一切都充滿著脈脈的溫情——領導和藹,同事熱情,學生可愛。年長的同事告誡我:“一定要教好你的第一批學生,他們將是你教育人生中的第一張精美的名片。”其實,角色的轉變和對生活的玫瑰色的夢想已經使我有了無窮的工作激情。我以學校為家,與學生為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
作為教壇一新兵,站在教育生涯的起跑線上,我茫然無措,惴惴不安,唯恐誤人子弟,辜負自己的夢想。研究教學是我所能做的第一步。每上一次新課,我都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反復斟酌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然后打開《教師用書》和名師的教學設計等教學參考書,完善自己的備課內容,詳細地撰寫教案并熟記每一個教學環節。但這只是閉門造車。“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我必須走出備課室,走進課堂,向有經驗的老師求取真經:我懂得了語文課應該給予學生什么,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漫無目的;我懂得了什么是啟發式教學,認識到注入式的“單口相聲”教法將把學生帶進死胡同;我懂得了怎樣進行課堂激趣,怎樣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語文。對于學生作文,我力爭全批全改、面批評點、學生互評互改,并以“進士”“舉人”“秀才”“童生”(特別優秀者冠以“狀元”“榜眼”“探花”稱號)等富有古代文化情趣的名詞來評價其質量高低。第二年,我與學生創辦了班刊《雛鷹》,全班學生踴躍投稿。其中有個學習很一般、寫作能力并不強的男生,等在我回家的路上,怯生生地遞給我一張紙,小聲地說是投稿,然后一溜煙地跑開了。我很認真地看了他的稿子,感動滿懷,他寫得很用心很動人,盡管文中有不少語病。我決定把他的稿子作為《雛鷹》第一期的刊首寄語。《雛鷹》第一期粉墨登場,全校發行,令人刮目相看,差點升級為校刊。那時電腦尚未普及,孩子們看著自己的名字在班刊上熠熠生輝,激動得小臉通紅睫毛閃爍。
出黑板報也是語文實踐活動之一。班級出第一期黑板報時,宣傳委員告訴我有困難,我決定教教他們。我與他們一起設計版面,一起精選內容,一起配置插圖,一起搭配線條和顏色,直到夕陽的余暉照紅我們青春的臉龐,我們才心滿意足地回家去。雖然母親埋怨我“連星期天都呆在學校,家里的活沒人干”,但是我仍然樂此不疲。之后,我要求學生四人為一個小組,每周輪流出一期黑板報。一個涼風習習的傍晚,我到班級上課,從后門進去,不經意地抬起頭,看到了后面的黑板上一行行熟悉的字,大吃一驚:“什么時候我來出過板報了?”那清秀的字形,那怪異的字體,那或隸或篆或楷或行或不知名的筆畫,不就是我的字嗎?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是劉智強同學的杰作,他在模仿我那四不像的字體!我很感動。
在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三年時光里,可愛的孩子們給了我太多的感動,我在他們身上傾注了全部的心血。雖然我沒有獲得任何的表彰,我的班級也沒有握住“先進”的光環,但孩子們喜歡我,家長們贊賞我,全班考上高中的人數居年段第二,我為自己印制出的第一張精美的名片興奮不已。
這段青澀的記憶奏響了我的教育人生的優美序曲,成為我踐行“快樂課堂,快樂語文”理念的源泉。至今我都堅定地認為,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來自學生。教學研究豐富了課堂內容,活化了教學方式,活潑了課堂氣氛,解放了學生思維;實踐活動拓展了課堂空間,擴大了學生視野,提高了學生素質,親近了師生關系。可愛的老師、活潑的學生、熱鬧的課堂、燦爛的笑臉、瑯瑯的讀書聲,一切都是那么詩意,那么快樂,那么令人感動!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市泉港區圭峰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