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深入研究了目前電動車避震系統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隨機抽查檢測了后避震結構,試圖探索出一種新型的液壓式后避震設計,使之能夠在減震或避震方面達到明顯的效果,從而證實筆者提出的液壓式后避震系統的實用性。
關鍵詞:電動車;液壓后避震;結構設計
中圖分類號: U266.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政策發展,人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電動車本身具備的消耗資源少,方便快捷等特點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但是,電動車的結構仍存在不合理的元素,表現明顯的是后避震系統。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加強對精神生活的享受,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也會對電動車的舒適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現在市場上迫切需要有新型的后避震系統。
1電動車工作原理
電動車主要由四大組件構成,分別是:輪轂電機、控制器、蓄電池和充電器,其中,輪轂電機是電動車的動力部分,控制器主要負責控制電路,蓄電池和充電器(47V/35V)是指放、充電器件。筆者經研究發現,電動車在實際工作狀態下,會受到來自地面的隨機激勵,同時,電動車產生的振動能量會通過前輪、座筒等傳遞到人體,因此,在座筒和后輪之間安裝后避震,提高電動車的舒適性。
2失效原因
2.1失效原因
通過深入研究目前生產商生產較多的彈簧狀后避震系統,筆者得出,電動車的后避震處在工作狀態時,上下支點會承受外載負荷和車身自重的隨機激勵,,除此之外,外圈彈簧對后避震的結構極容易產生疲勞影響,各截面也會受到不等的剪應力與彎曲應力,而且,彎曲應力所引起的失效占了主導地位。
2.2計算與試驗
為了測出后避震上各個參考點處的響應值,筆者模擬了路面譜,并采用了包絡線法設定出譜形,從而算出峰值應力的概率密度。由于,后避震的結構設計要求,檢驗者要根據N-S疲勞曲線,計算出既定時間內疲勞損壞的概率,再加上,后避震的兩頭是由鋁材構成的,而中間又是粉末冶金,所以,當后避震的長度為200mm時,它將受到剪應力的作用,筆者得出了以下結果:
結語
經研究試驗結果發現,相對于彈簧狀后避震,液壓式后避震的加速度響應值減少了45%。同時,又因為液壓式后避震的上支點的形狀為圓弧形,因此,它能順利完成地面與后避震所形成的角度的正確調整,從而減弱各截面所產生的剪應力,延長液壓式避震系統的工作時間,提高該系統的使用效率,除此以外,液壓式后避震還能將系統震動產生的能量轉換成熱能和液壓油,并通過連桿、上下活塞和空氣傳遞到外界,同時,該種后避震系統具備固定的頻率值,分別為:3.01Hz,6.81Hz,9.4Hz,13.78Hz和18.01Hz。
參考文獻
[1]陳常,江董力.群電動車組電氣配線工藝設計系統開發關鍵技術研究[J].機械管理開發.2012(1):71-73.
[2]張楓逸.電動車劃歸機動車需要配套措施[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2(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