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招商引資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后所推行的新興的經濟發展的戰略,目前這種方式大多被后發地區所推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發展起著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各地政府僅僅將目光局限在提高招商力度上,導致招商引資成了各部門或是領導的硬性指標任務。本文通過對于招商引資的介紹,對于如何進行規范的招商引資以及怎樣才能使得地方經濟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展開了探究。
關鍵詞:地方發展;招商引資;產業互補
中圖分類號: DF412 文獻標識碼:A
1社會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的深入,各地的經濟體制也隨之改變,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都被改制,政府職能也有著很大的轉變,工作的重心也從工業企業發展上轉移開來,僅僅是對于企業服務項進行相對的加強。因此想要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有效的成績,就需要招商引資,只需要對地方進行資金以及項目的引進,這種便捷的方式可以很快的增加地方經濟總量,提高稅收。因此,各地政府招商引資熱忱高漲,紛紛將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方式,并且將之作為黨委政府的工作重心。
2競爭原因
2.1公共收益以及自利因素
從地方角度著手,資本形成規模是由社會儲蓄供給的總量形成的,因此擴大投資量將儲蓄供給量提上去形成有效的資本規模才能提高地方經濟的發展速度,負荷本地的政治利益。但是由于投資的總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變的,因此就形成了地區間的競爭,而競爭的形成更強化了招商引資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在這種競爭下,獲得競爭優勢的地區無論是地區的資本形成規模還是經濟增長都會獲得擴大,并且隨之增加的是就業率、居民收入、財政收入以及官員的政績等,地區也隨之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在下一步的競爭中占有有利地勢。這就是各地政府想方設法刺激投資需求的原因,即避免在競爭中被置于不理的地位。但是資本形成規模被重視的前提下,資本的質量以及結構也需要受到相應的控制。
2.2 謀取中央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和特殊待遇
中國地方政府競爭是在一個單一制的主權國家框架內進行。我國是單一制國家,地方政府沒有獨立的立法權,這與聯邦制條件下的地方政府競爭有著顯著的區別。在這一制度背景下,中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是上下級關系,下級需要服從上級,在地位上并不對等。在這樣一種體制下,中國的制度變遷方式是政府供給主導型的制度變遷方式,中央政府對制度供給實行準入限制,尤其是漸進式制度變遷方式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試驗推廣,因此爭取試點權成為地方政府競爭的重要內容。漸進式改革方式在集權體制條件下,中央政府仍掌握著大量的優惠權,如歷史上的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城市、國家級開發區等。
3弊端
招商引資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短時期內效果顯著,但是對于資源以及資本的配置流動本身是應當由中央政府以及市場供需關系來實現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實際上是對政府宏觀調控以及市場調控的破壞。但是長久看來,弊端凸顯。
(1)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政府部門將招商引資活動作為發展經濟的中心,各級政府都會專門的組織招商團進行考察和引資,而這種公務活動的經費則是由政府公費支出,出省、出國等等。不只如此,當有外地的投資者對地方考察時,不管投資結果,地方官員都全程的陪同并包管一切考察費用。甚至會出現政府相互爭搶一個老板的狀況出現。
(2)違法占有國有土地。為了吸引投資者,地方政府怪招齊出,甚至壓低國有土地利用價格,以低廉的價格出讓土地獲得招商引資競爭的優勢。比如,在蘇州工業園的每畝價格市場價應當在二十萬左右,但是實際的出讓價在開發后卻只有八到十二萬。
(3)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這種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著重體現在重復的建設上。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目的就是增加自身的利潤,因此為了謀取個體福利而盲目的將工作重心放在了一些高利潤項目。這就導致了產業結構趨同。甚至有些政府在不具有生產能力的情況下仍舊想企業提供政府補貼。重復建設導致的產業結構單一以及區位商系數走低都是隱藏的弊病,并且在各地的發展規劃中,由于都將工作重點放在了高利潤產業上就導致了不同地區的發展以及產業結構大致相同。
(4)地方的保護主義現象嚴重。招商引資過程中各地政府為了吸引資金大開各種方便之門,而在引進資金之后為了留住各位投資者更是竭盡全力的制定出各種優惠政策,甚至即便是這些企業有違規現象也都得過且過,這種竭盡全力的后續“服務”也成了各地的招商特點。甚至,地方的政府領導還會因為避免企業因違規受到損失而對其包庇,失去了作為機關干部本應具有的對社會負責的品質。
4 如何解決招商引資競爭以利于地方經濟發展
(1)國家應強化宏觀政策調控。一方面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對全國資金、項目的調控要制訂合理規劃,并積極運用稅收、財政等杠桿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引導資金和項目的合理流動。二是拆除地方保護主義壁壘,促進市場自由調控。要完善市場法規,堅決制止各地為招商引資而出臺與國家大政策相悖的地方優惠政策。要絕不手軟的打擊地方保護主義。
(2)地方政府應發揮地方的比較優勢進行招商引資,各個地區,在招商引資中往往是比較劣勢與比較優勢并存。如何揚長避短,弱化比較劣勢,發現、放大自身的比較優勢,是招商引資中需要認清和把握的重要問題。比較優勢對資本、產業包括人力資源的影響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間接的,有的是即期的,有的則是潛在和長遠的。比較優勢往往具有時間積累性和不可取代性,比如自然資源優勢和歷史積淀形成的文化資源,但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任何優勢卻又都是可變動、可轉化、可創造的。因此,要根據當地實際,進行系統的分析,抓住時機,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招商引資策略。
(3)地方政府應發揚產業鏈優勢招商引資:拉長產業鏈是產業擴充的必由之路,而產業鏈越長,吸引投資的能力也越強。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各種生產要索流動的加速,尤其是制造業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客觀上形成對產業鏈的強烈要求。產業鏈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企業的買和賣,有利于提升企業的興奮點,成為投資的重要動因。從招商引資實踐看,引進一個主導產業、核心企業,一大批配套企業都會跟著進來、集聚發展。如何培育產業鏈?一是通過強化服務以及國有、集體資本傾斜扶持等,培育成長性強的優勢企業盡快做大做強,進而形成若干優勢行業、主導產業。二是以工業園區和專業市場為依托,發揮規劃的調控作用,對引進企業進行合理的生產布局,引導相關產業集聚發展,實現企業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塊狀經濟”。
總之,各地方政府應該理性、有效合理地進行招商引資,以促進地方經濟的持續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松玉,曲延春.鄉鎮政府招商引資的行為邏輯及其治理 [J]. 山東社會科學,2012(06).
[2] 李俊江,孫黎范,思琦.東北地區招商引資狀況與對策探析[J]. 經濟縱橫,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