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一種對矩形離子阱進行仿真設計和優化的方法。該方法以數值分析為基礎,對離子在矩形離子阱中的運動進行分析,得到相應的離子運動二階微分方程。然后使用數值分析的RungeKutta法,對此二階微分方程進行求解,可以得到理想狀態下離子在離子阱中穩定的條件,從而完成對矩形離子阱的設計和優化。采用本方法,設計并優化了一種矩形離子阱,質量范圍最大為260 amu/e,使用乙醇作為目標樣品,紫外燈源作為離子源,法拉第筒作為檢測器,對該矩形離子阱進行了質譜實驗,成功得到了質譜結果,驗證了所提出的數值分析仿真優化方法的實用性和正確性。本方法簡單易行,便于修改,針對性強,可對多個參數使用循環遍歷的方式來尋找最優值,特別適用于對未知結構或參數的探索研究。以此方法為基礎可開發離子運動仿真軟件,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1引言
小型化質譜儀[1~3]由于其成本低,使用方便等特點,成為了質譜相關研究領域的熱點。小型化的質譜技術與傳統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區別,在實現質譜小型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設計新的結構[4,5]。
矩形離子阱(Rectilinear ion trap,RIT)[6]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質量分析器,因具有易加工、離子存儲量大等優點而備受關注。優化矩形離子阱的結構或參數使之發揮更好的分析效果,是質譜研究的方向之一。在實際研究中,判斷優化是否可行首先需要對優化后的結構或參數進行仿真分析[7,8],目前比較有效的仿真軟件有SIMION、ITSIM[9]等。
常規的仿真方法首先需要確定矩形離子阱的尺寸、電壓等參數,再判斷離子在其中是否穩定。若仿真結果不理想,則需要修改離子阱的參數再進行仿真。如此循環,直至得到理想的仿真結果,即在某種結構以及參數下,離子在離子阱中最穩定。離子在矩形離子阱中越穩定,說明矩形離子阱捕獲并束縛離子的能力越強,獲得的信號強度也越強。該矩形離子阱即為優化后的矩形離子阱。常規的仿真方法一次只能對一種特定的結構或參數進行仿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才能得到優化的結果。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對矩形離子阱進行仿真的方法。此方法可以使用循環遍歷的方式一次性對多個不同的參數進行仿真,大大縮短了仿真需要的時間和耗費的精力。此方法以數值分析為基礎,對離子在矩形離子阱中的運動進行分析,得到相應的離子運動二階微分方程。該方程包含了影響離子在離子阱中運動情況的參數。選擇需要優化的某個或某幾個參數為未知數,其余設為定值,使用數值分析的RungeKutta法,對此二階微分方程進行求解,得到理想狀態下離子最穩定的條件。該條件即為矩形離子阱的優化仿真結果。
此方法簡單易行,便于修改,針對性強,可以使用循環遍歷的方式來尋找最優參數,避免了繁瑣的人工操作,特別適用于對未知結構或參數的探索研究。以此方法為基礎可開發離子運動仿真軟件,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2離子運動分析
矩形離子阱的電壓加載方式:RIT的左右、上下極板加載了高頻率的射頻(Radio frequency,RF)電壓,分別為U+Vsin(Ωt)和U-Vsin(Ωt),U為直流部分幅值,V為高頻部分幅值,f=Ω/2π為RF波的頻率。
對矩形離子阱進行電場分析[10],同時根據其特性和電壓加載方式,得到電場中任一點的電勢Φ表達式:
第10期陳一 等: 一種基于數值分析的矩形離子阱仿真優化方法
其中,(x,y)為t時刻下,離子在矩形離子阱中的坐標,t的單位為10
Symbolm@@ 6 s;RF電壓頻率為1 MHz;參考目前常用的矩形離子阱的尺寸,設定x,y的單位量級為mm;常用質荷比(m/z)為100(以下仿真所用質荷比均為100)。考慮各變量的單位后,式(3)變為
(4)
其中,若以離子在t時刻的位置(x,y)為未知數,則式中需要優化的參數包括RF電壓幅值V,以及矩形離子阱的極板大小比(x0∶y0)。式(4)是二階微分方程,即Mathieu方程,解這個二階微分方程可以得到xt, yt的關系,即可以分析離子在t時刻的位置。如果離子的位置超過了離子阱的尺寸范圍(x0, y0),說明離子已經撞到了極板上而泯滅,這時的離子阱設計是不合適的。反之,若離子的位置始終在離子阱中,則該離子阱的設計是合適的。進一步,相同時刻下,如果有某個固定的參數V、(x0∶y0),使得離子在離子阱中的位置(x,y)最小,則離子最穩定,此參數為離子阱的最優參數。
3基于數值分析的矩形離子阱仿真與優化
改變矩形離子阱尺寸為15 mm×15 mm,結果如圖1b所示。離子阱的尺寸增大后,在相當一部分時刻下,離子位置(x,y)都超過了離子阱的尺寸(15 mm),即離子會在這些時刻撞上離子阱的外壁,從而泯滅,故此時的離子阱是不穩定的。這不難理解,因為在離子阱上加載的電壓仍然是200 V,此電壓對于增大尺寸的離子阱來說較小,不能完全束縛住離子。
在保證電壓能束縛住離子的情況下,固定電壓幅值,對矩形離子阱的最佳長寬比進行探討,將長寬比值x0∶y0從10逐漸減小到1(即從5 mm×0.5 mm變化到5 mm×5 mm)。編寫循環算法并計算,得到離子在不同尺寸比例下的運動范圍與對應尺寸的比例關系,如表1所示。在尺寸為5 mm×0.5 mm、5 mm×1 mm時,Max(y)/y0>1,即離子運動超出了離子阱的范圍,故這種設計是不正確的。在尺寸為5 mm×1.5 mm~5 mm ×5 mm時,離子的運動范圍都在離子阱內,都是穩定的。但是,離子運動的范圍各不相同,當運動范圍最小時穩定性最好。使用x、y方向運動的最大值和原始尺寸相比之和再取平均,即[Max(x)/x0+Max(y)/y0]/2,表征離子運動的穩定性。由表1得出,在尺寸為5 mm×3.5 mm時,上式的值最小,能夠得到最好的穩定性。
從圖2可見,在不同電壓下,矩形離子阱極板的尺寸比約為1∶0.7到1∶0.8時,離子的運動幅度最小,離子最穩定,此時離子阱的尺寸最優。所以,矩形離子阱的長寬比應為1∶0.7或1∶0.8,才能保證最優的離子捕獲及束縛效果。
4結果與討論
根據優化條件,設計加工了尺寸為10 mm × 7 mm × 40 mm的矩形離子阱,并進行了實驗。實驗裝置如圖3。實驗采用紫外燈源(德國賀利氏特種光源)作為離子源,其極化能量為10.6 eV,波長為116.5 nm[12]。使用乙醇(C2H5OH,m/z=46)為樣品,揮發出來的乙醇氣體和載氣(氮氣)[TS(][HT5”SS]圖3矩形離子阱測試實驗裝置示意
Fig.3Facilities for the experiment of rectilinear ion trap[HT5][TS)]
混合后成為樣品混合氣體。樣品混合氣體中的乙醇通過紫外燈源時被離子化。紫外燈源的極化電壓為1.5 V,混合氣體流速為0.8 L/min。
真空系統使用德國Pfeiffer的Hicube80E真空泵組,真空腔為自制。使用夾管閥[2](意大利SIRAI公司)實現樣品的進樣。夾管閥關閉時,真空腔內部的氣壓約為4×10
使用法拉第筒作為檢測器進行檢測,法拉第筒檢測器連接微電流檢測儀(Keithley)。測得的電流信號轉化為數據傳遞至計算機,經計算機處理后得到相應的質譜圖。
實驗參數及得到的信號如圖4所示,其中橫坐標是折算后的質荷比,縱坐標為測得的電流值(負模式)。在m/z 45.8左右得到了質譜峰。由于實驗中法拉第筒檢測器的屏蔽不完善,RF電壓在掃描時對測量信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導致了背景信號有略微傾斜。本研究使用的法拉第筒檢測器,其靈敏度較低,作為對比的結構未優化的矩形離子阱基本測不到信號。這從側面證明了仿真優化的效果。從實驗結果可知,所設計的矩形離子阱能夠正常工作,證明了本文所述方法的實用性和正確性。
5結論
本研究介紹了一種基于數值分析的仿真方法,實現了對矩形離子阱的仿真以及優化設計。使用本方法設計加工了矩形離子阱并進行了實驗,得到了乙醇的質譜圖,證明了本方法的實用性和正確性。
本方法可以推廣到質譜小型化的相關研究中去。質譜的小型化不僅是結構上的等比例縮小,而且涉及到新的結構或方法。本方法可以有效地輔助研究人員完成新結構以及新方法的確立,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基于數值分析的仿真方法是一種探索性的仿真方法,簡單易行,便于修改,針對性強,使用循環遍歷的方式可一次性對多個不同的參數進行仿真,大大縮短了仿真需要的時間和耗費的精力,特別適用于對未知結構或參數的探索研究。以本方法為基礎可開發離子運動仿真軟件,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References
1Gao L, Song Q Y, Patterson G E, Cooks R G, Ouyang Z. Anal. Chem., 2006, 78(17): 5994-6002
2Gao L, Sugiarto A, HarperJ D, Cooks R G, Ouyang Z. Anal. Chem., 2008, 80(19): 7198-7205
3Pau S, Whitten W B,Ramsey J M. Anal. Chem., 2007, 79(17): 6857-6861
4Taylor N, Austin D E. Int. J. Mass Spectrom., 2012, 321322: 25-32
5Wang M, Quist H E, Hansen B J, Peng Y, Zhang Z, Hawkins A R, Rockwood A L, Austin D E, Lee M L. J. Am. Soc. Mass Spectrom., 2011, 22(2): 369-378
6Ouyang Z, Wu G X, Song Y S, Li H Y, Plass W R, CooksR G. Anal. Chem., 2004, 76(16): 4595-4605
7LUO Chan, DING ChuanFan. Chinese J. Anal. Chem., 2012, 40(7): 989-995
羅 嬋, 丁傳凡. 分析化學, 2012, 40(7): 989-995
8Li X, Jiang G Y, Luo C, Xu F X, Wang Y Y, Ding L, Ding C F. Anal. Chem., 2009, 81(12): 4840-4846
9Bui H A, Cooks R G. J. Mass Spectrom., 1998, 33(4): 297-304
10HUANG WenXue, WANG Yue, XU HuShan, SUN ZhiYu, XIAO GuoQing, ZHAN WenLong. Nuclear Physics Review, 2005, 22(3): 254-260
黃文學, 王 玥, 徐瑚珊, 孫志宇, 肖國青, 詹文龍. 原子核物理評論, 2005, 22(3): 254-260
11LI HongZhi, LI JianGuo. J. Mathematical Study,2004, 37(3): 279-285
李宏智, 李建國. 數學研究, 2004, 37(3): 279-285
12LI Hua,TANG Fei, WANG XiaoHao, ZHANG Liang, YANG Ji, WANG Fan, XU ChuLong, LIN Tao, DING Li. Chinese J. Anal. Chem., 2010, 38(11): 1678-1682
李 華, 唐 飛, 王曉浩, 張 亮, 楊 吉, 王 帆, 徐初隆, 吝 濤, 丁 力. 分析化學, 2010, 38(11): 1678-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