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作為一名教師,如何貫徹實施新課標這一主張和要求呢?我以為方式方法多種多樣,我在教學實踐中巧用“體語”教學,覺得對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用“臉”傳情
記得我師范畢業初出茅廬時,為了震懾學生,每節課總是板著臉,帶著那種“君臨天下”的威嚴,結果使不少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關系十分拘謹。后來有件小事啟發了我。由農村學校調入城里學校任教時,我把我的外甥女也從鄉下學校轉入城里就讀。一天,我無意看到了外甥女的日記。她這樣寫道:“我是一位鄉下孩子,學習成績基礎差,一直自卑。今天英語老師在課堂上向我笑了笑,我感到心里暖烘烘的。我一定要努力學習,把英語成績趕上去。”后來,英語老師上課她都很喜歡,專心聽課,大膽舉手答問。有一次,英語老師開會不來上課,她流露出很不高興的情緒。通過一學期的刻苦努力,終于由原來的不及格躍到了九十分的好成績。
教師對學生的一個微笑,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這件事啟發了我:要巧用“臉”傳情,把“微笑”帶進課堂,用“微笑”構建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因為“微笑”是溝通心靈的“催化劑”,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使學生的膽子變大,信心變足,腦子變活,課堂氣氛變濃,進而使學生的智力發展達到最佳狀態。
當然,教師也不可能總是以一個臉譜出現。在課堂教學中,當讀到《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我為人民失去了這樣一位好總理而悲痛,我的臉上掛著淚珠;當讀到《窮人》西蒙悲慘死去的片斷時,我對西蒙不幸遭遇充滿同情,我的臉掛著辛酸;當讀到《火燒圓明園》時,我對帝國列強的可恥行徑感到震怒,我的臉充滿憤慨。
正因為如此,我的學生喜歡我的課,愛上我的課,下課時,他們不再怕我,而是有時拉拉我的手,拍拍我的肩,甚至調皮地拉拉我的“小馬尾”。
二、用“眼”達意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劉良華教授在2012年廣東省級培訓班的專題講座中曾說,“好教師總是‘察言觀色’,研究學生比研究教材更重要,一節課教師對學生至少要有3-5次眼神的交流。”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個人的情感最容易通過眼神和臉部表情反映出來,教師的目光刺激和調節著學生的情感。因此,我每節課進教室,都會用目光掃視一下全體學生。講課時我也會用目光掃視全體學生,那眼神是在詢問他們聽懂了沒有。在提問或學生回答問題時,答對時,我會投以贊許的目光,當他們膽怯時,我會投以慈祥、鼓勵的目光,使學生緊張的心情得到放松。在他們答錯時,我會投以寬容的目光,仿佛在說,沒關系,繼續努力想想。總之,我的目光不會漏掉任何一名學生,使每一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關懷、期待及信心,從而使他們學習更認真、主動、積極。
三、用“手”表愛
美國思想家愛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我曾看過一則報道,感恩節前不久,美國芝加哥的一家報紙編輯部向一位女教師約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貧寒孩子畫的圖畫。畫的內容要求是:他(她)想感謝的東西。結果許多孩子畫了火雞或冰淇淋等,但小道格拉斯畫的是一只手。老師問他要感謝的是誰的手。他說:因為他家窮,父親常喝酒,母親體弱多病,他衣服總是臟兮兮的,老師常常拉著他粘乎乎的手,這一舉動,對他有著非凡的意義,他覺得老師尊重愛護他,所以他要感謝這只手。其實,這種給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卻是如此巨大。所以,教師妙用“體語”,在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當學生回答提問總是答對時,我會豎起大拇指,贊他們棒;答得特別好時,我會帶頭鼓起掌來。當一些同學回答老師提問總是過于膽怯時,我會用手輕輕摸摸他(她)的頭,鼓勵他(她)要大膽一些。當學生考試未能發揮正常水準而考砸了,我會輕輕拍拍他的肩膀,意思是說,老師對你有信心,你要堅強,不要氣餒,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站起來。
后來,不少學生在作文中都寫到了我鼓勵的眼睛、愛撫的手,給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帶來信心、勇氣和動力。
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平臺,老師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個安撫的動作,都是對學生表達真情關愛的方式,傳遞出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使學生對老師所教的課程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