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師素質是關鍵。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師業務素質的主要途徑。以研促教,以研促訓,不斷增強校本研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為建設高效課堂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和專業能力支撐。
一、加強專業培訓,夯實教師文化底蘊
為提升軟實力,打造教育特色,我校各部門分別從學校管理、德育管理、教學管理、教師專業成長、后勤管理等方面開展專題講座。時刻關注教師的職業幸福、加強教師的職業規劃、探索專業成長的途徑。鼓勵老師們立足當下,要始終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在教育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二、落實“五個一”工程,提升教師學科素養
(一)每月撰寫一篇教學隨筆。讓老師把觀察所得詳細地記錄下來,形成一個教育敘事故事,為今后的案例研究和論文寫作積累素材。
(二)每學期閱讀一本教育專著。要求每位教師閱讀做到“三有”:有閱讀、有標注、有反思。
(三)每學期聽評、分析、記錄一節優質課。評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方面:各環節時間記錄,即引入課題、探究新知、鞏固練習和總結評價等環節的時間;第二方面:最有價值的優點、不足和原因分析;第三方面:對自己的啟發。
(四)每學年至少上一次公開課。讓老師拍攝課堂實錄,同時用文字記錄教學過程,分析課堂教學組織、語言表達、問題設計、課堂評價、時間安排、作業布置等,對比課前的教學預設與課后的有效生成,撰寫一篇深刻的教學反思。
(五)每學年上交一篇教學設計和教學論文。引導老師由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增強教師職業的幸福感,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聚焦集體備課,提高校本教研實效
(一)集體備課模式:自研備課—互研備課—自研改備—形成個案。集體備課要求做到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實行精細化備課要求做到“四備”:一備課標、二備教材、三備學生、四備教法。
(二)實行電子備課和紙質備課相結合。積極推行網絡教研、電子備課、多媒體教學,改變教師疲于應付抄寫的狀況,切實減輕教師負擔。改進備課檢查方式,實現網上監督、研討、積累、反思、交流。
四、倡導精講多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的高效,最終要看學生三維目標的達成度、師生獲得的幸福度與成長度。 “問題”的設計要有趣味性、啟發性、導向性、層次性和創新性。課堂上力求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疑點、講方法、講規律;“三不講”:即學生已經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學會的教師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教師不講。
五、優化作業設計,真正實現減負增效
布置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合理的作業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深化認識。作業力求做到“三布置三不布置”、“四精四必”。“三布置”:指布置趣味性、探究性、創新性的作業。“三不布置”:指不布置重復性、懲罰性、超綱性作業。“四精”:即精選、精講、精練、精批。“四必”:即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改。此外,作業設計還要體現多樣化、層次化;作業布置要適時、適量;作業書寫要規范、工整;作業批改要及時、認真;作業訂正要及時、有效。嚴格控制各學科的課外作業總量:一、二級不留書面作業;三、四年級30~45分鐘;五、六年級45~60分鐘。各科組加強教學常規檢查的過程管理,及時反饋指導,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六、實施“三個注重”,提升教學反思內涵
(一)注重課前預設。課前預設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和前瞻性,要對教學設計列出關鍵性的預設項目。比如:這節課讓學生獲得什么?(目標問題)用多長時間讓學生獲得?(效率問題)讓學生怎樣獲得?(方法問題)有多少學生能達到要求?(達標問題)等,及時對已定的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吸收和內化,以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使教與學都能“有的放矢”。
(二)注重課中生成。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敏銳感受、準確判斷課堂生成,主動從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等方面全面審視課堂,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善于抓住契機,捕捉靈感,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已生成的資源因勢利導,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注重課后反思。讓案例研究成為教師們工作的習慣,通過案例分析總結經驗,查找缺憾,分析原因,揚長避短。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四種:一是“微格分析法”。組織老師逐段逐塊觀看課堂實錄,然后選擇其中最有研究價值的片斷進行分析、研究、總結。二是撰寫案例分析。首先要求教師課后善于反思自己這節課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其次,課后反思也包括教研組內教師之間的相互“碰撞”、商榷。再次,要求教師堅持寫教學后記,記錄下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典型案例。三是沙龍式研討。先確定研究主題,教研組成員各自準備;由上課教師說課→集體討論→二次備課→上課→評課→反思修改→再上課。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師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還真正把教學理念內化為認識,外化為教學行為。四是典型錯題記錄。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因勢利導,讓錯題成為引導學生進行再度探究的學習資源,成為教師反思自己教學得失的載體。
七、實施多元評價,樹立正確教學導向
教師要轉變觀念,把課堂的評價主體從“重教”轉向“重學”,把評價重點從“形式”轉向“效果”,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診斷等功能,使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催化劑。
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按照鎮科教辦的要求我校一至三年級取消全鎮統一的期末考試,改由學校自行考核。各學科制定《XXX科低年級考核評價方案》,采取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口試與筆試、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力爭全校學生的各科考核合格率達96%以上,使學校教學質量名列鎮前茅。
綜合科:聘請市、鎮學科帶頭人、中心組成員為考核人員,隨機抽查其任教的班級,采用分學期進行常態匯報課與特長展示課考核。理論與實踐、基礎性評價與特長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等相結合。靈活地把評價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評價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素養,又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反思與提升,使評價真正促進學生發展,努力打造我校體藝教育特色
播下一種信念,收獲一個夢想。高效課堂的創建是一項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的旅程,我們相信,只有堅持走在路上才能丈量出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只有堅持走在路上才能欣賞到最美的風景。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