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亞里士多德也說:“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愛因斯坦之所以能發現相對論,就是因為他能保持童真的想象力,牛頓能從蘋果落地而悟出了萬有引力,瓦特能從蒸汽把壺蓋頂起來,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力量,這都是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的想象力。由此可見,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時刻注意利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和創造力,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飛向知識的彼岸。
一、古詩配畫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言簡意賅,感情豐富,意境深遠。學生要充分領略詩中那妙不可言的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因此,在教學古詩時,我除了運用描述、音樂、多媒體、插圖等手段外,還經常采用給古詩配畫的方法,引領學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內容,體會情感。
《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這是一首吟詠從傍晚到夜幕降臨后江上景色的詩,詩句的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熱愛大自然中的美麗景色,熱愛大好秋色的喜悅之情。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由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到讀出詩的停頓,再到讀出詩的韻味,在這反復誦讀直至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詩中的文字在學生的頭腦中已初步形成印象。接著我又讓學生默讀古詩,并標出詩中描寫的景物。然后,我配著優美的音樂解讀詩句的意思,使學生在頭腦中將所有意象匯成一幅畫。再讓學生閉著眼睛想象著畫面背誦古詩,經過這樣一番引導和鋪墊,詩中的意象已不再是一個簡單又枯燥的詞語,而是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時,我再適時引導,讓學生拿出彩筆,給這首詩配上一幅畫,描畫出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這樣既幫助了學生想象,又讓他們感受到詩中的美好意境,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利用插圖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這些插圖不僅精美,而且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葉圣陶先生說:“圖畫不單是文字說明,且可以開拓兒童的想象。”因此,插圖是學生想象內容、理解文章的好幫手。
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這篇課文的第八自然段時,我出示了課文中“邱少云被烈火燒身”的插圖,同時播放這段的錄音,讓學生邊聽錄音邊觀察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時的面部表情,還引導學生想象:“邱少云被烈火燒身,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此時,他心里是怎樣想的?”插圖中那熊熊燃燒的烈火,邱少云那嚴肅的表情,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感受,他們紛紛展開豐富的想象,并用生動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學生們有的說:“為了戰斗的勝利,我一定要忍受住!”有的說:“為了戰友的安全,為了戰斗的勝利,即使是獻出我寶貴的生命,我也要堅持住!”有的說:“我是人民的戰士,被烈火燒身算得了什么?”……學生們通過想象,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更加深入地體會了邱少云為了戰友的安全,為了戰斗的勝利,自覺遵守紀律而英勇獻身的偉大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
又如教學《提燈女神》時,我根據課文插圖,引導學生想象南丁格爾在照顧傷病員時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因此,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圖,可以讓學生眼觀圖畫,展開想象,既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拓寬了他們想象的空間,激活了他們的思維。
三、填補留白
所謂“留白”,是指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想、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語文課文中,作者往往為了表達的需要,欲言又止,留有許多空白,讓讀者去思考、想象。在教學時,我常常借此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用他們創造的才智為這些空白添補亮麗的色彩。
如《頂碗少年》一課主要寫一位英俊少年三次表演頂碗,前兩次都失敗,第三次終于成功的故事。在頂碗少年第二次表演頂碗失敗后,他呆呆地站在臺上,臉上全是汗珠,有些不知所措了。這時,“一位矮小結實的白發老者從后臺走到燈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臉上微笑著,并無責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后撫摸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撼了一下,嘴里低聲說了一句什么。少年鎮靜下來,向觀眾鞠了一躬。”那位白發老者對頂碗少年低聲說了什么?頂碗少年聽后又是怎么想的?課文中并沒有寫出來。教學時,我抓住這一空白讓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在補充空白的同時,既理解了課文的重點,又創造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又如《冬不拉》一課第七自然段寫道:“瞎熊巨大的熊掌擊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這里也出現了文本的空白,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王子與瞎熊搏斗的情景怎樣?請抓住搏斗時的神態、動作進行想象,然后再寫下來。學生們通過想象,不僅填補了文中的空白,充實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地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續編故事
許多學生都喜歡講故事,編故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看到這既是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的好機會,也是發展他們想象力的好機會。在我所教的班,我每周都開設一節故事會課,在給學生講故事的過程中,當他們聽得津津有味時,我會在中途突然停下來,留下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們自由發揮,繼續說下去,這樣能很好地激發和保護學生的想象力。
有趣的續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有些課文,言雖盡而意未完。我就利用這類課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去編故事。如《楊子榮借題發揮》一課,結尾寫道:他立即再換上梭子,剛要射擊,突然一只手撘上他的肩膀:“老九,慢來!……”在教學時,我啟發學生想象,把故事說下去。學生們思考片刻后,紛紛舉手發言。他們編出的故事妙趣橫生,各不相同,充分體現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如《凡卡》一課,學生在學習課文中理解到舊俄時代窮苦孩子的悲慘命運和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因此在續編中根據課文內容產生了豐富的想象。有的學生想象出:凡卡等了很久還不見爺爺來接他,就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趁老板睡著了,偷偷地跑了出去,但因為又冷又餓,最后被凍死在路上;有的學生想象出:凡卡忍受不了虐待,就逃了出去,但沒走多遠,就被老板發現了,老板把他拖回家,狠狠地揍了他一頓,還罰他一天不準吃飯;有的學生想象出:凡卡逃了出去,因為太餓了,就向一戶人家乞討,誰知又落入魔掌,他被這家主人關了起來,不但不準他外出,還要幫他們干活,稍不如意,就是一頓毒打;還有的學生想象出:凡卡逃了出去,遇到了一位好心人,那位好心人收留了他,從那以后,凡卡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對于學生創造性的萌芽來說,無論他們續編的故事怎樣,我都會給予鼓勵,給予有益的啟發和正確的引導。
五、引導質疑
愛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紹經驗時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只不過喜歡尋根究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陶行知先生也說過:“發明千千萬萬,關鍵是一問。”可見,要想學生們想象力豐富,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問,引導他們于平常處見奇,于無疑處生疑。如讓學生抓住難點、重點質疑,抓住矛盾處、異常處質疑,抓住文題質疑,抓住文章中反復出現的詞句質疑,提出與課文主要內容、作者寫作意圖相符的問題,且不是“淺問輒止”,要刨根問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發問,并且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在一次故事會上,我給學生講了《老黃牛》這個故事后,對他們說:“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其中一個學生問:“老師,老黃牛一生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地為人民服務。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像老黃牛這樣的人呢?”我并沒有馬上回答他,而是以此為契機,順勢引導啟發學生展開想象。于是,學生依賴“原型”展開了創造想象,他們有的說:“我們的老師就是這樣的人,為了使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老師費盡心思,不辭勞苦,無私地工作。”有的說:“清潔工人就是這樣的人,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他們每天起早摸黑,默默地打掃環境衛生。”還有的說:“醫生也是這樣的人,為了搶救病人,即使是累得站不住腳了,他們也毫無怨言。”……經過引導,學生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對老黃牛形象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思維的火花迸發出來,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去編織那智慧的彩虹吧!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