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編寫的《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 數學》(下面簡稱《評價標準》)細化了各學期表現性評價的內容和方式。在日常教學中,有了《評價標準》的指導,老師則有了開展表現性評價的“航標”,也提高了運用進行表現性評價的意識。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有關表現性評價形式比較單一、內容比較少、評價指標模糊等問題。因此,應該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改進。
一、豐富表現性評價的形式
表現性評價的任務是以問題(或者活動)為出發點的,并不是以某個學科的知識體系為出發點。教師在確定了評價目標后,要選擇一個能夠作為表現性任務的活動,這是表現性任務設計的第一個步驟,同時也是表現性任務設計的關鍵。什么樣的任務能夠為教師提供評價學生表現的有效證據,是評價設計者首要考慮的問題。表現性評價的任務是從一種宏觀的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的角度進行設計的。任務設計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讓學生解決一定的問題或者完成某個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或者完成的作品對學生進行評價。表現性任務是根據學生不同的智能活動類型來進行設計,包括口頭、書面、展示等多種類型。表現性評價的問題情境和具體表現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開放性任務、調查和實驗、數學日記、成長記錄袋和實踐活動等。
二、增加表現性評價的內容
為了方便教師設計和使用,建議在《評價標準》中可加入學期的“表現性任務開發表”。下面以5年級第二學期教材為例,設計如下的“數學表現性任務開發表”。
另外,為了更便于教師進行表現性評價,可以具體給出一些實例。除了《評價標準》現有的表現性評價內容外,還可以結合《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增加和豐富這樣一些內容。
如五年級上學期學習“數字與編碼”后,可以設計這樣的內容:某學校為學生編碼,設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例如,20123251 表示“2012年入學的三班的25號同學,該同學是男生”。那么,20134112表示什么?這間學校一個年級最多有幾個班?一個班最多有幾名學生?這間學校的總人數一定不會超多少人?
又如在計算方面,可以設計類似這樣的內容:9.9×6.9比70少嗎?讓學生口述思考過程。
三、細化表現性任務的評價指標
表現性任務需要建構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個別化的評分標準。評分的標準提供了一個關于學生從優到差的表現(或者作品)的連續體。不同的表現性任務需要不同的評分標準,但是,總體上可以下面5個方面來確定評分的標準:
(1)學生的表現的效果或影響:學生的表現是否成功,是否達成了預期的目標,是否有預期的結果。
(2)作品的質量及技能:作品反映出組織性和精確性。
(3)是否采用了恰當的方法和行為:在設計和完成作品過程中,是否有合理的程序方法,呈現方式。
(4)內容的有效性:所運用的觀點、技能和材料是否正確。
(5)專業化的程度:知識應用的復雜程度,熟練程度。
學生在完成了表現性評價之后,教師要根據評分標準對學生的表現或者作品進行逐項的評價。
建立一個評分標準,并且根據評分標準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解釋同樣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們未必可以在《評價標準》一書中制定每一個活動的“統一”的評分指導,但也可提供1~2個“評分標準”給教師們參考、模仿。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