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之“總目標”下的第7條,明確談到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這僅僅靠課內幾百篇課文幾十萬字的閱讀量,是遠遠無法達到的。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外時間加大閱讀總量,力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要達到這一要求,作為語文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外,還要幫助學生學會選擇良好的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掌握一些必要的實用性讀書技巧。
那么,什么樣的方法才是“恰當”的方法呢?我的經驗是精讀。下面,結合我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中的一些具體的做法、體會,以及學生的反應、與其他老師的交流等,做一點簡單的總結。
一、做批注,不動筆墨不讀書
即使不含消遣性、娛樂性閱讀部分,很多學生在課外閱讀時都不會想到,為所讀之書做些標記與批注,及時將自己閱讀時的所思所感所想記錄下來;或者雖然想到了,但因為懶惰,疏于動筆,致使一些有價值的思想火花如流星一般隨即消失,而降低了讀書的價值。有鑒于此,我要求學生在讀書時,盡量提前準備好一支筆,以便隨時記錄下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文字信息。
讀書過程中,批注、標記或者所思感悟等文字信息和符號,可以隨時記錄在與書頁相關內容關聯的空白處。這樣做的好處是,讀者筆記的這些信息馬上成為所讀文本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當他來日再次展卷閱讀該文本時,一,可以重溫以前的思想與見解甚至疑問;二,有了新的思想與見解可以隨時記錄在案,并與前者形成對照,再探討。這樣的文本閱讀,其收獲與價值遠比瀏覽式閱讀要高得多。
二、尊重差異,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讀書方法
一方面,兩千年前,孔子就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這說明孔子作為教育家已經從一個非常高的高度深刻認識到了受教育者的差異性,大可以到智商與情商,小可以到優勢與短板;另一方面,實踐出真知,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認識到這兩點,對于教師研究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與要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對于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來說,其水平有高低差異是無須爭辯的事實。有的小學生手捧書本就頭疼,有的則樂此不疲;有的小學生雖手拿鉛筆卻不知所記,有的則圈圈點點忙碌個不停。這種閱讀水平的差異必須得到教師的認同與尊重,不得拔苗助長,須知“強按牛頭不喝水”。具體到小學生個人的讀書方法與技巧,則會因為閱讀實踐的多少不同,會有不同的具體方法。例如有的小學生讀書時習慣以畫線做標記,輔之以必要的文字記錄,是很適當的,但對另外的學生就不適當,原因是再次閱讀到此時,劃線部分與標記內容會使他落入第一次閱讀印象和感受的窠臼,無法再產生新的感受與見解。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則指導他做讀書索引卡片,記下頁碼,或詳或略地記錄下當時的見解與感想等,再次閱讀時再做同樣的活動,幾次下來,將同類卡片記錄的信息做整理。也有的學生閱讀是先讀結論,再讀過程,等等。無論什么樣的閱讀方法,只要是適合自己的,能取得一定效果與價值的,都是好的方法。事實上,在個性化閱讀大行其道的時代,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個性化的閱讀趣味與方法、技巧,是非常自然的事。
三、指導不間斷,處處有書香
實際上,閱讀是一個無處不在、隨時都可以進行的過程,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有時,在上課過程中,因為某種因由,我會借機給孩子們講個故事,孩子們會馬上興奮起來,認真、仔細聆聽我的講述。這時,他們或者會會心地大笑,或者會引發一系列的疑問,也或者會引發他們講述的欲望。末了,我會告訴他們,我剛剛講述的故事是從哪本書上看來的,如果想看,可以找來閱讀。也有時,上課時間長了,寫作業累了,受到某種打擊沒有精神了,我會暫時停止授課,讓某個同學來講述一個他從某本書上看到的有趣的故事。末了,同樣要求這位講故事的同學,說明白是從哪本書上看來的,捎帶介紹一下這本書好看不好看,如果好看為什么好看等等。有時也會就班級學生中比較流行的某一本書,作必要的閱讀指導,以利于他們閱讀。經過這樣的閱讀暗示與指導,學生們閱讀的興趣一般情況下會大為增長,閱讀習慣也會慢慢養成。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