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階段的復習,是在原來認知的基礎上再提高、再升華,是一個由知識轉變為能力的階段.高中物理的知識點繁多,高三時間緊迫,這就要求物理教師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一、層層遞進法
精心選擇“質”與“量”都合適的例題,既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提高解題能力,又能使他們具體體會到教師選給他們的習題“真能解決問題”,因而主動接受教師所選題目.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針對各個具體章節具體課題,從課本、參考資料或習題集中,精選、搭配出目的明確、要求適當、恰到“好處”的題目.
根據以上指導思想和具體步驟,以《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為試點,筆者進行了例題編制的探索.
例題:質量為m,帶電量為+q的小球,經過A點時的速度v0與水平方向成θ角.空間存在著一個沿紙面方向的勻強電場.若粒子沿v0方向做直線運動.求場強的最小值為多大?方向如何?
變式一:上例中,若已知電場沿水平方向,試加上一個垂直紙面的勻強磁場,恰能使粒子做直線運動.
(1)求E 和B 的方向和大小.
總結: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直線運動.
(2)若當小球經過A時突然撤掉磁場,試求粒子經過同一根電場線上P點時的速度.
變式二:若加上一個垂直紙面向里的磁場,粒子恰好做圓周運動,求電場強度的大小和方向.
變式三:上例中,若電場場強大小為E,方向水平向左.小球到達最高點時的速度大小仍為v0.
(1)試定性描述小球的運動;
(2)最高點位于A所在豎直線的哪一側?
(3)求出最高點與A點的水平距離.
總結: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曲線運動.
通過以上案例,大部分學生不但理解了例題及其變式,也領會了教師的設計意圖,這種層層遞進的例題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課后與學生的交談中了解到,學生比較喜歡這樣的例題形式,能體驗到“教師、考官”的角色.因為感興趣,所以學生愿意主動思考.在之后的課堂教學,教師嘗試不給出變式的例題,而是讓學生直接在原有的例題上改變已知、求解條件,自己設計習題.這樣,學生們積極思考,主動發表他們的“原創題”.
二、分類比較法
物理學習數量多、靈活性大,物理概念、規律、方法是解題的依據和出發點,只有抓住這個根本,不斷歸納總結才能提高解題能力.具體來說,可以采用分類法,根據物理題目所涉及的概念、規律對物理模型進行歸納分類,通過分類和比較掌握各個知識點的命題特點和解題思路.
《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這節課是高中物理課程中的重難點,所涉及的物理模型較多,筆者根據研究對象相互作用時間的長短,將其分為兩類來給學生復習.
碰撞例題:光滑的水平面上,用彈簧相連的質量均為2kg的A、B兩物塊都以v0=6m/s的速度向右運動,彈簧處于原長,質量為4kg的物塊C靜止在前方,如圖1所示.B與C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運動,在以后的運動中,求彈簧的最大彈性勢能,及此時物塊A的速度.
解析:B與C相碰,由動量守恒定律,得:
m·v0=(mB+mC)·v1
當彈性勢能最大時,B和C與A共速,設為v2,則由動量守恒定律可得:
小結:因為相互作用時間非常短暫,所以這類模型在相互作用時不考慮其位置的變化.
滑塊木板模型例題:如圖2所示為三塊質量均為m,長度均為L的木塊.木塊1和木塊2重疊放置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木塊3沿光滑水平桌面運動并與疊放在下面的木塊2發生碰撞后粘合在一起,如果要求碰后原來疊放在上面的木塊1完全移到木塊3上,并且不會從木塊3上掉下,木塊3碰撞前的動能應滿足什么條件?設木塊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
解析:木塊3與木塊2相碰,由動量守恒定律,可得:
小結:當木塊1在木塊2和3上滑動時,系統合外力為零,所以動量守恒,當因其相互作用時間較長,所以要考慮該過程中的位移變化,并需要找出其位移關系表達式.
教師只有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地備好每一堂課,靈活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原本枯燥無味的復習課變得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并且最終提高學生的高考物理成績.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