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國家教育方針的有機組成部分,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基本途徑,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藝術教育對于提高學生審美修養、豐富精神世界,發展形象思維,激發創新意識,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歌唱演唱能力
1. 認識并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歌唱時需要大量的氣息,要求氣深量多,速度快而無聲,經口吸氣,呼氣均勻、緩慢,節省體力而能很好地保持吸氣時的感覺,同時根據不同的心理與情感狀態支配呼吸,正所謂“氣隨情變,氣動情傳”。歌唱時為了美化語言,就要隨著音樂旋律、節奏與情感表達的需要,不斷有意識的控制與調節氣息的活動。正確運用呼吸是聲樂藝術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同的唱法雖然在氣息的運用上各有不同的要求與方法,但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教學生掌握呼吸的正確方法與氣息的合理運用。
2. 學會正確的咬字、吐字。由于歌唱的情緒、風格之不同,因此在歌唱時的咬字、吐字也應有所不同。字的頭、腹、尾各有不同口腔形態,字要有力度、彈性、穿透力,才能聲傳達遠,清晰可辨,所謂“咬字千斤重,聽自動容”雖過于夸張,但都強調了字的噴吐要結實、有力。正確的咬字、吐字也是唱好一首歌的重要環節,如《嘀哩、嘀哩》,它的情緒是輕盈、歡快、活潑,對這樣的歌曲的演唱要求就必須做到咬字清晰有彈性,唇齒舌的活動要靈活,聲母到韻母的過渡要快,不能拖泥帶水。唱雄壯有力的歌曲時,如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同樣是這個道理。
3. 理解歌曲的曲式結構。每唱一首歌,就像在講述一個故事,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手法,結構特點及歌曲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束等,這樣的歌唱才能給人以完整的藝術形象,學生充分了解、掌握歌曲的主要特點、表現手法和思想內容后,在歌唱中結合實際便能使情感得到升華。如《一個真實的故事》。
4. 引導學生用真摯的情感去歌唱。要想感動別人,首先得感動自己。因此,歌唱前要充分了解歌曲的主要思想,然后用“心”去唱,如《為了誰》。
二、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鑒賞能力指能夠通過聆聽樂曲辨別旋律的優美與否,感受獨特風格意境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并且能通過音樂引發聯想與想象的能力。
音樂欣賞既需要發散性思維也需要集合性思維。在音樂欣賞這種審美活動中,是通過音響激起情感體驗,從而展開想象、聯想的。當音樂欣賞時的想象、聯想等心理按照思維網絡運轉時,就需要也可能展開全面性、開放性、廣泛性的思維活動。例如,在聆聽《春江花月夜》時,每個人都會根據十個小標題去創造自己的感受到的審美意象,是一種極其自由的審美享受。曾有幾個美術老師把《春江花月夜》的十個小標題畫成十幅風景畫,讓學生看畫聽音樂,結果雖幫助了學生形成音樂與視覺的聯系,卻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影響了音樂創造思維的培養。
三、音樂知識技能
音樂知識技能必須結合素質教育這個大時代背景來認識。音樂知識技能指能識簡譜和簡單的五線譜,同時多了解幾個音樂家的名字和故事。如果有條件的話還能演奏一種樂器甚至學會簡單的作曲,但首先就要學會識譜。以我校為例,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學生的音樂基礎極差,他們除了跟老師學唱幾首歌外,對簡譜和五線譜等一些音樂知識了解極少。如我在上課前進行了視唱練習,學生居然問我:“什么是旋律???”針對這種情況我決定對學生進行簡譜、五線譜的教學,接著再讓學生閉眼聆聽老師發出的不同節拍的走步聲和跑步聲,讓學生用拍手、跺腳的方式把聽到的聲音模仿出來,從而完成同聲音感知的過渡。
四、音樂興趣愛好
現代音樂教育觀已經把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與愛好提到了一個十分顯著的位置,讓學生動起來,從生理到心理,從內容到形式,從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從教學要求到教學組織,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身體動起來,情感動起來。這種“動”,非“放羊式”的亂成一團,是在教師科學方法推動下、促引下,逐漸誘發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習的心扉自由地接受音樂美的沐浴,提高音樂修養,培養起音樂情趣的“動”。在課堂中要給學生“動”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在“動”中加深對歌曲形象的聯想,從而增強對音樂的表現力,作為老師的我應該努力營造一個動態的課堂,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享受,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創造欲望。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