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獲得成功,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取得的。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積極地游弋于數學知識的海洋,才能品味學習數學的樂趣,才會有展示自我數學能力的欲望。
一、在感受數學美中培養興趣
數學美不像藝術美那樣外顯,如果能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美,那么我們在“如何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課題研究上就已邁出了非常成功的一步。因此,我們必須有意識、有目的地采用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方法,深入發掘,精心提煉數學中美的因素。通過數學的歷史故事、多種數學解題方式等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美,使抽象、高深的數學知識得以形象化、趣味化,使學生從心理上愿意接近它、接受它,直到最后熱愛它。
1. 感受數學的“神奇”美
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一課時,我沒有讓學生先學,而是設計了以下的環節:學生隨意地說出一個數,教師可以馬上回答出能否被3整除,學生舉例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教師都能很快回答出是否能被3整除。在老師回答的過程中,同時讓幾位學生用計算器去驗算。當教師能又快又準確地回答出結果的時候,學生都露出了驚異的目光,好像在說:“老師是不是有什么特異功能,怎么能那么快判斷出結果?”這就誘發了學生急待探知的強烈欲望。接著,教師讓個別學生在老師回答的過程中總結出能被3整除的數特征,從而解開老師之所以具有所謂“特異功能”的奧秘,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了。教學活動結束了,方法隨之而得,學生從數的特征中領略了數學的“神奇美”。
2. 感受數學的統一美
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 、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后,我通過公式的對比,引導學生深入發掘他們的內在聯系,從中發現:(1)當梯形上底的長度縮短為0時,這時梯形上底就由一條線段變為一點,轉化為三角形, 得到了其實三角形也可以看成上底長度為0的梯形;(2)當梯形的上底與下底長度變成相等時,梯形就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所以平行四邊形可看為上下底相等的梯形。同理,長方形和正方形都可視為特殊的梯形。當把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都視為特殊的梯形時,就可以把以上圖形的面積公式統一到同一個公式里面去。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深刻理解圖形間的相互聯系,便于掌握知識的本質,容易記憶,從中感受了數學的統一美。
二、在分層教學活動中提高興趣
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很大的差異,要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我們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主動地學習。
1. 備課分層次
要上好一堂課,讓課堂40分鐘落到實處,上得輕松并有所創新,備好課是關鍵。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了解數學自身的特點,更要了解符合自己所教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的規律,精心設計教學,化難為易。備課時,要根據每個知識點的難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教學方法及練習題目,還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可以先是小組自學探究,后教師引導學習;簡單的內容可以自主學習,總結方法與規律……不管采取怎樣的形式,都圍繞著更好地突破重難點這個目的進行。這樣,在上課前,教師都要預先準備好語言的設計、教具、板書等,力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
2. 導學分層次
程度不同,要求各異。一節課里,雖然全班學生都在學習同樣的內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學生領會的程度都相同;教師的主觀要求也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達到。只有適合學生程度的教學才有好效果。如“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新授課,重點是計算法則,難點是對于算理的理解。這節課我要求全班都掌握計算法則,但具體對各類學生卻區別要求:后進生模仿例題計算,逐步掌握法則;中等生按法則的三個步驟進行計算,并理解算理;優生除前面的要求外,還要能概括法則,說明算理。這樣,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3. 評價分層次
數學課可從以下幾方面評價學生:(1)評價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數與計算、空間與圖形、解決問題能力);(2)認真程度(聽講、作業);(3)積極性(舉手發言、提出問題并質疑、合作與交流等);(4)自信心(是否敢于動手嘗試并表達自己的想法);(5)思維的邏輯性(能有條理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在整個過程中要有相關知識的支撐、解決問題的計劃性和回答問題的完整性);(6)思維的創造性(敢于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存在的問題,獨立思考與勇于挑戰自我)。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