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銜接教育是現代義務教育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因銜接工作不到位而引發的弊端越來越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隨著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推行,國內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綜觀國內已有研究,信息技術學科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在中小學教學銜接方面的研究幾乎屬于空白地帶,這是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查閱中學和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發現只有電子小報教學內容有交集。因而我們遴選電子小報教學作為研究對象,募選廣州市內83所不同類型(區域、辦學性質、辦學水平)的中小學,從信息技術教學環境、師資、學生素質等方面進行研究。
在研究中,我們充分認識到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學生在思維、習慣、教與學的目的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為了消除這些差異對教學的影響,需要中學老師和小學老師共同構建電子小報的有效教學模式,營造高質輕負的課堂環境,共同引導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其自主發展信息素養的意識。
在電子小報的教學模式中,國內常見的有任務驅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等。
1.“任務驅動”是現時國內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重要的教學法,我們嘗試探索將任務驅動法與英國劍橋ICT(少兒信息與通訊技術)課程WWW教學途徑(Warm玩、Watch看、Work做)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國際標準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促進國內青少年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讓孩子在玩中學、看中學、做中學。
2. 在教學方法的實施方面應該充分考慮中小學教材的銜接性。如果我們把教學比作繪畫一棵大樹,那么教材提供了樹的主干,教師就相當于畫家,可以根據自己對教材的領悟能力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在樹的主干上畫上枝和葉。例如,在初中電子小報設計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實情在課前對小學階段教材中關于認識word、輸入文字、插入圖片、制作表格等內容進行有目的的復習,以便讓學生的編輯能力和排版能力獲得持續性發展。
3. 信息技術類教材的變更因需要搜集多方面的資料而導致編訂周期較長,所以教材相對于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來說有一定的滯后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為了培育與時代接軌的電子小報人才,不僅要利用好教材,還要根據教學任務達成教材驗證和學生成果評價活動,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根據實情構建教學素材庫,逐步形成能銜接小學和初中電子小報教學的校本適用模式。
4. 以解決中小學信息技術電子小報教學問題為目的,引進學習型組織的理念,以網絡備課等形式加強中小學電子小報教研備課組的建設,發揮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形成,有效解決現時因眾多中小學只有1~2名信息技術教師而引起的教研難題。在建設好教研備課組的基礎上,引導組內教師分析自己在電子小報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共同在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5. 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1)制定好電子小報的教學目標。要進行有效教學,就不能脫離基本的教學目標,要引導教師對中小學電子小報各年齡段的教學內容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弄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把握好各年齡段的教學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層面的目標。
(2)教學情景應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生活特點,統籌兼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技能基礎、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習慣以及日常生活實際情況等,創設來源于學生真實學習生活中的情境,并引導學生根據實際需要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已有經驗,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讓他們更好地改造重組自己的經驗。
(3)教學任務設計應具備一定的難度和梯度。由于任務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每個學生完成任務的具體過程應該是不一樣的,完成任務的結果也應該具有多樣性。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教材和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和處理,使任務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與熱情。設計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僅要列出具體的基本要求,還應列出高層次的要求,學生在完成基本要求后,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與需求,在任務的發展點做進一步的發揮。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