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課程改革主陣地,課程改革要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是要“聚焦課堂”“決戰課堂”。
一、發揚教學民主,營造心理安全環境的策略
營造和諧的學校氛圍。首先是建設良好的學校環境。學校環境是學習的重要條件,優美、明亮、整潔、安靜的教學環境能使學生心曠神怡,精力充沛,注意集中,奮發向上。學校要求美化、綠化、凈化、香化校園。其次是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用“才藝養性、博雅怡情”來引領學生提升修養,用“書香校園”來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再次是建立良好的教師關系和師生關系。通過這些手段營造一個包容、和諧、安全、自由的學校大環境,為創設和諧的班級氛圍和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創造了條件。
創設和諧的班級氛圍。和諧的班級氛圍讓學生在健康的集體輿論和舒暢的心理氣氛中愉快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全面地發展。首先是用黑板報、才藝展示欄、多功能牌以及綠色植物來營造濃郁的班級文化。其次是建立和諧互助的同學關系。和諧互助的同學關系是營造安全心理氛圍的關鍵。在課堂上,學生的情緒通常會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來自老師,另一方面則來自同伴。集體成員尤其是同學的尊重和接納與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可以說沒有學生之間的和諧,就沒有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學習氛圍。因此安全的課堂心理氛圍,還需要生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二、針對學生差異,實施目標激勵的策略
目標設置分層。教學目標對教學具有調控和導向作用,對學生具有誘導和激勵作用,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活動的歸宿,所以教學目標的制定對教學效果具有決定作用。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結合教材內容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設置以 運用、創新為重點的高層次目標,對接受能力一般的學生設置以理解、演繹為重點的一般性目標,對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設置以識記、歸納為重點的高層次目標。
內容難易分層。教師在備課時要緊扣知識與能力目標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分清基礎知識類和能力提升類內容,以便在課堂教學時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恰當的指導。
承擔任務分層。在課堂教學中,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承擔不同層次的任務,要求優秀學生去解決難度大的問題和練習,弄懂難度大的閱讀材料,對接受能力一般的學生和接受能力稍弱的學生可適當降低標準,要求掌握基礎和基本技巧。不同難度的問題由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讓大家都有機會品嘗到成功的愉悅。
三、設置問題情境,構建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的策略
當問題情境處于學生認識潛力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能運用已學過的知識,獨立地探索新知識,這時運用問題驅動就特別有效。由于很多學科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教師在精心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構思疑問時,可以把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等與生活實際、社會熱點論題和實事報道等結合起來,設計一些有新穎、有趣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從易錯處設置問題。運用問題教學法時就可從易出錯處開始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一些學生易出錯的問題,先讓學生去嘗試,去“碰壁”和“跌跤”,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后順其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問題的解決。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幫助和引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合作,但這都不應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而應配合、促進他們的探索過程。要進行有效的學習,探究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在問題解決中,學生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性,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從而作出合理的推論,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而在此過程中,學生便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
問題的優化。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對問題設計的優化是提出了要求,它不單單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在學習中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起這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良性循環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法、思維能力、創新精神不斷得到錘煉與增強,這樣才能使他們從“學會”逐步走向“會學”。我們認為教師設計問題要有導向性:強化雙基,突出重點;要有針對性:目標明確,補漏糾錯;要有層次性:由易到難,逐步深入;要有啟發性:利于思考,富于啟迪。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