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初中英語教學效果總是差強人意,普遍的情況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強化、鞏固下來的學習方式,是不易改變的學習行為,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形成學習能力。初中是學習英語重要的起步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達到英語學習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養(yǎng)學生主動預習的好習慣
相當一部分學生還不會自覺主動地預習,習慣于在毫無準備的前提下等著老師講解分析課文,沒有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如果沒有學生的預習配合,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就會顯得比較被動,把時間耗費在復習英語單詞、熟悉課文整體知識上,難以集中精力引導學生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更難以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訓練,培養(yǎng)學生能力,進一步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1. 明確要求,教給方法。教師要對學生強調預習的重要意義。在預習方法上,教給學生的方法是一通讀、二掃除、三劃記。一通讀是要求學生通讀一遍所學的課文,包括課后的練習題,促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二掃除是掃除字詞障礙,結合音標,把相關的英語單詞和詞組提前學習和熟悉,把握其讀音、意義;三劃記是將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劃記出來,以便在課堂上重點學習和把握。教師定期批改預習本,既及時了解需要在課堂上重點講解的內容,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三點是學生預習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
2. 引導激勵,做好監(jiān)督。初中生是比較在意老師的評價的,如果在布置預習的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勵,將能充分調動他們預習的積極性,從而取得更好的預習效果。具體可以和監(jiān)督檢查結合起來操作,特別是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時時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對認真預習、能與教師流利對話、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隨時予以表揚;對疏于預習、經常在課堂問答中張口結舌的學生,則予以提醒和引導。
二、培養(yǎng)學生自覺誦讀的好習慣
1. 明確任務,布置好誦讀內容。初中生學習的自覺主動性還不強,教師必須加強引導和明確任務,為此,可以每天布置學生讀一定量的單詞、課文,特別是當天所學的課文內容,務必要求學生多讀多背誦,并作為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誦讀,教師隨時進行抽查。對誦讀作業(yè)完成較好,給予表揚肯定;完成不好的,給予提醒批評,同時限定時間,讓其完成誦讀任務。
2. 多加指導,安排好誦讀時間。很多初中學校,通常是每周安排兩天早上讀英語,其實除了利用好早讀課,作為英語教師,還可以適當安排午讀和晚讀(有住宿生的學校),當然,具體的時間可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在開展誦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范讀和帶讀,教給學生基本的誦讀方法,促使學生讀準字音、把握好朗讀節(jié)奏和感情,待學生掌握了誦讀的基調后,再讓他們齊讀、分角色讀,進而讓他們自由讀、自由背,最終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3. 鼓勵肯定,培養(yǎng)好誦讀習慣。朗讀需要調動學生內在的情感、心智,合理、恰當的評價方式不僅能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發(fā)展,還能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為此,教師可在每天課前隨機抽取2-3個學生進行誦讀,由師生進行共同的評價肯定,以達到激勵引導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建立學生朗讀發(fā)展檔案,收集每個學生的朗讀成果,如朗讀錄音作業(yè)、朗讀競賽獲獎情況、朗讀水平評價表等,以督促學生不斷反省朗讀方法和朗讀成果,培養(yǎng)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同時定期進行朗讀評價,查找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和輔導。
三、培養(yǎng)學生善于交流的好習慣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課程提倡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因此,從本質來說,英語是一種語言交流工具,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于口語交際、與人溝通,為了實現(xiàn)這個教學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善于交流的好習慣。
1. 激發(fā)表現(xiàn)欲,促使學生主動說英語。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引導學生主動開口說英語,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興趣高漲地學習英語,主動地融入到學習的過程中。現(xiàn)在的初中英語教材,所學的課文大多是情境對話,或是小故事,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了課文基本內容后,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表演由課文內容自編自創(chuàng)成的表演劇。如學習仁愛版八年級下冊Unit 7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準備各種食物,制作好菜單,把到餐廳用餐的過程演繹出來。筆者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非常富有創(chuàng)造性,表演得惟妙惟肖,宛如一個訓練有素的服務員。這樣就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使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習英語,提高運用英語口語的能力。
2. 創(chuàng)設情境,鍛煉學生的英語說話能力。《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tài)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為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地開口說英語,并且把這些教學活動設計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和生活中,讓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充分地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提高英語的說話能力。如開辟英語活動角、表演英語劇、舉辦英語活動周等等,在這些活動中,要求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都用英語問候,自覺運用所學英語。特別是每月定期舉辦英語活動周,在一周的時間里,除了正常的學科教學,英語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校的所有學習和活動,都要求用英語交流,如果一時不會說,互相之間必須展開討論和請教,直到用英語把所要表達的內容說出來為止。
總之,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是靠長期的培養(yǎng)與訓練出來的,教師應該有步驟、有計劃地因材施教,嚴格要求,持之以恒,通過不斷的引導和督促,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學好英語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