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指出,快樂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培養學生自覺習作習慣、實現新課程標準對小學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徑。作文難,作文教學難,這幾乎是所有語文老師的共同感受。學生怕寫作文,望而生畏,又苦于腹中無物,無從動筆。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如果能夠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張揚學生個性,提倡個性化寫作,讓學生樂意去整理素材,重視評改的個性化飛揚,從被動的“要我寫”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寫”,使習作在學生心中留下烙印,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一種自然欲望,就能讓作文快樂起來。
培養寫作興趣,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我在布置學生寫作文時,不會直接告訴學生要寫什么作文,或者對寫什么題材的作文等作詳細的指示,而是有目的、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活動,或者讓他們去收集一些與寫作有關的素材。當學生收集到一定的作文素材時,我就放手讓學生自擬題目,暢所欲言,提筆行文。這樣一來,學生無論是在收集作文素材的過程中,還是在整理篩選作文素材時,都完全沒有心理壓力,因而寫起作文來就不會犯愁,反而感到快樂了。例如,寫一篇《愛》的作文,先讓學生回憶每天父母為自己做了哪些事、說了哪些話,再回憶當自己生病或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父母是如何護理、指導和教育自己的,并在課堂上交流、談談感受。當這一切都準備好之后,我才宣布作文——《愛》。不少學生當即揮筆疾書,立馬成章。最后,我讓學生們談寫作體會時,不少學生都談到:在他們回憶往事時,心中早已涌起萬般感慨,很自然地萌動出一種想法,寫一篇作文來傾訴自己對父母的敬愛之情,這時再提筆自然水到渠成。
提倡個性化寫作,讓學生樂意去整理素材
寫一個人物群體,我先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理清習作思路,進而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確定要介紹的群體,了解這個群體最突出的特色或風格,回憶其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與事,確定具體內容,進而開展了“介紹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群體”的語文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每人至少向同學們講述一個自己熟悉的且有意思的人物群體,由同學們自己推薦參與比賽。講完一個,全班學生就評價一個,以全班同學投票來確定優勝者,并封之為“最有意思的人物群體”的稱號。由于學生的廣泛參與和競爭意識的不斷增強,平時又能留心去發現甚至是收集一些有意義的素材,并在頭腦中醞釀,因而能繪聲繪色地展現給大家。最后根據習作內容,為文章擬個恰當的題目。這時候讓學生寫作,學生自然個個興趣盎然,寫出來的作文也頗具個性。
又如,在參加慶祝教師節活動時,讓學生通過回顧、搜集自己認識的老師的素材,制作卡片當作教師節禮物獻給自己喜歡的老師,再把這次活動寫下來,學生興趣很濃。搜集材料結束后,學生都能積極交流自己熟悉的老師的精彩難忘的鏡頭,通過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的回憶,以及老師們的語言、動作和情緒等敘述,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很快完成了作文,而且內容具體,語言生動。
重視評改的個性化飛揚,讓作文快樂起來
同樣的題材,有些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有些學生卻寫得如記流水賬,毫無文采,還有學生不愿意、不習慣把自己的習作拿出來給別人看。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在班上經常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交換朗讀作文,指出寫得好的地方以及不足之處。于是,學生們會在作文時搜腸刮肚地去找已學過的詞句來點綴,甚至有人有意去摘抄妙詞佳句。這樣一來,學生在朗讀別人的作品中也會彼此積累不少詞匯,樂于把自己的習作展示給別人看,念給別人聽,愿意與別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與別人一起交流習作經驗和感受。我在作文評改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的創造性,使評改成為個性飛揚、創造性提升的過程,為學生以后的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樣堅持一學年下來,我班不怕寫的、喜歡寫的、愛寫的學生多了,寫的作文有真情實感,有個性、有創意了,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寫作興趣熱情高漲的學生還在一些報紙雜志上發表了不少習作,過去那種害怕寫作文的學生越來越少了。這樣,不僅能張揚學生的個性,還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達到快樂作文之目的。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