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如何生動形象地教育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文意識,弘揚人文精神,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所面臨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打造人文素養的教師形象
“正人先正已”。教師是傳遞民族優秀文化、塑造學生優秀品格的使者、工程師和藝術家,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關鍵和主導,決定了他在構建人文精神中的獨特作用,學生的某些品德和個性,是不能直接傳授的,在一定程度上要靠我們的個人儀表、氣度、風采等通過學生的潛意識發生作用。我們與學生的關系多發生于課堂教學之中,在這種場景下,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學生的注視之中,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都可以成為學生效仿的楷模。基于這一點,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人文素質的教師隊伍,就成為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我認為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教師要轉變觀念。看看我們的教育,在教師隊伍中還仍然存在著一些落后的、急功近利的教育觀念,他們無視學生的年齡特點,把學生看成是知識的容器,導致受教育者的畸形和片面發展。有的教師雖然懂得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特點及有關教育教學規律,但沒有真正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我們要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時時刻刻做學生表率”的教育理念,不僅要以美好的語言打動學生,而且要以美好的個人形象垂范學生。二是要組織教師再教育。通過邀請名流大師講學、組織觀摩課、以老帶新等多種途徑來加強教師的人文修養,提高教育能力。上學期我校邀請惠州學院雷吉來副教授來校作了以“踐行師德 觸摸幸福”為主題的講座,廣大教師被雷教授幽默而有激情的演說所感染。三是要加強管理。可以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將人文教育納入其中,使教師明白人文教育不僅僅是人文課程及相關教師的任務,而是所有課程及所有教師都應該承擔的工作,讓他們轉化為自覺行動。
二、挖掘課本教材的人文內涵
德育、語文等科任教師要發揮中堅作用,德育教學需重視學生的道德修養教育,培養學生禮貌禮節方面的素養。語文教學不能只重視學生寫作、閱讀和表達等技能的培養,不能局限于課堂、教材,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開放式、探究性”的語文教與學的體系。我在語文教學的長期實踐中,在人文教育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培養學生“語文”意識的同時,積極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活動”意識,讓學生在更多的時空領域學語文、用語文。我組織學生成立興趣小組,組織他們課外閱讀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話故事、人物傳記、少年小說、世界名著縮編本等,特別是多讀中國文學、優秀中華人物事跡,如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誠、李白“安能摧眉彎腰事權貴”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幾千年的民族精神,在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通過閱讀開啟學生自己的內心世界,激蕩起品味人生,升華人格的內在欲望,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三、增強校園文化的生機活力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導向,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優化文化環境,營造文化氛圍,樹立文明風尚。一要充分利用“道德講堂”開展專題教育活動。近年來,我校開辟了“道德講堂”平臺,開展了德育模塊教育和“道德講堂”宣講活動,在德育科統籌安排下,組織了“三生教育”演講比賽、“明理、立志、勤學、成長”等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教育,學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懂禮儀、講文明之風已經成為大部分同學們生活中的習慣。二要堅持寓教于樂。近段時間以來,我校開展了“青少年如何預防犯罪”講座以及“心理知識”、“校園十大歌手”、“責任伴我成長”、“三字經朗誦”等比賽活動,學生沉浸在健康活潑的精神氛圍中,給校園文化注入強大的導向功能和勃勃的生機活力。三要堅持寓教于做。定期組織學生科技下鄉、志愿服務、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等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