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童年正是培養思維的時期。教師應幫助兒童理解周圍世界各種現象中的這些聯系,增強和發展他們的愛好鉆研、善于觀察的智慧。
一、從低年級起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符合認知發展規律
小學時期,是兒童思維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在整個小學時期內,小學兒童的思維水平開始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小學兒童思維的這種過渡,是思維發展過程中的質變。它是通過新質要素的逐漸積累和舊質要素的逐漸“衰亡”與改造而實現的。
雖然低年級兒童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形象性,但并不等于說,他們的思維沒有任何抽象性,沒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只有給大量的表象積累,才能在小學中高年級,更快地學會分出概念中本質的東西和非本質的東西,主要的東西和次要的東西,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論證。
二、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能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1. 促進語言的積累
當我們帶領兒童來到自然,傾聽自然的聲音,他們通過親身的觀察活動直接獲取的表象越來越多,兒童表象數量越來越豐富。雖然剛開始觀察還是比較粗疏的,因為他們的表象還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粗糙性和模糊性、表面性和片面性,往往還不能比較全面地來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但在教學的影響下,孩子慢慢學會如何觀察,通過他們的眼去看,耳朵去聽,鼻子去聞,用手去摸。
2. 促進口語交流能力
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很樂于向其他人交流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我們的身體》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描述和介紹自己。學生在回答問題或表達時,語言往往很簡練,有時還順序顛倒,這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物體的順序(上下、左右,前后)。例如在一個同學匯報完以后,老師評價道:“她說得特別好,能用‘首先’、‘其次’從上到下描述我們自己。”而且教師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尊重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要鼓勵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使學生既能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也懂得尊重別人的發言,認真傾聽別人發言,學會補充和幫助。例如在學生發言的同時,老師還提醒:“要學會聽別人說話,而且能找到別人的優點。”于是,后來發言的學生就會有意先表揚前面一個同學,再自己說。這樣一來,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同時,學生將所學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是一個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
三、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能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1. 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空間想象能力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進行觀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白天、黑夜與太陽》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用燈泡、地球儀分別模擬太陽和地球,讓學生動手去看看,在燈泡下是不是地球儀全部都有光呢?如果地球儀慢慢轉動又會發生什么變化。通過這樣的實驗,讓學生可以得出白天黑夜其實與自己所在的地球運動有關系的。
2. 發展分析、比較、綜合能力
分析、比較和綜合都是思維的認知加工方式。低年級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較弱,這階段學生處在直觀分析階段,他們只能憑借對象的直接感知或動作才能進行分析。讓兒童動動手,更有助于兒童比較便于鑒別和記憶,再加上語言的參與,詢問,議論,則更有利于兒童分析事物的能力。在進行《奇妙的樹葉》教學中,教師展示出各種樹葉,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來感受這些樹葉,然后比較,說出樹葉各有什么不同。然后再進行小游戲,猜樹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些樹葉的認識及其區別。
3. 發展推理能力
在《空氣占據空間》一課中,利用吹泡泡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知空氣是有占據空間的。然后讓學生進行動手實驗,把紙巾塞進杯子里,垂直倒扣水槽里,而紙巾不濕,進一步感知空氣占據空間;最后讓學生進行實驗,水能流進瓶子嗎?讓學生先預測,推理說明原因,再進行實驗,看看結果是否符合猜測。在這個實驗中,教師大可直接闡述這種現象,繼續提問為什么,或者直接拋出假設,再讓學生想辦法證明假設。教師并沒有為了“空氣能占據空間,所以紙巾不濕”這個結論而直奔中心,而是將實驗作為一種生活現象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充分感知。隨著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思維伴隨著觀察一步步走向深入,逐漸認識到現象后面的本質。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