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正朝著健康、積極的道路奮力前行。優化課堂模式,對提高語文教學效益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教起著一種導向作用,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語文思想的獲取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語文教師如何把握教材,靈活運用教法。
一、深入研讀教材,是提升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師必須充分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足可見準備工作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前要刻苦鉆研教材,弄懂弄通,不含糊,定好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又要研究好如何聯系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準備好教具,并且在鉆研教材、教法、學生的基礎上系統整理,編寫出完整的教案。教師使用教材的基本原則應該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有利于教學目標實現。
二、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精心教學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要改變以往單靠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教材的要求,突出重點,分化難點,著重處理好關鍵的內容,做到講練結合,提倡精講巧練,及時注意學生的信息反饋,采用教學的多種形式,如分組練習﹑小組競賽﹑小組討論﹑提問﹑搶答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1. 動手實踐。如八年級上冊《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個實驗:把一朵紅色的牽牛花泡在肥皂水里,觀察其顏色變化——顏色會由紅變藍;再將變藍的花泡在醋里,觀察其顏色變化——顏色由藍變紅。從而掌握花青素在不同的細胞液中酸堿反應轉化特點。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要利用學生好動、好奇、好問、好勝的心理,注意操作和活動組織的有序性、趣味性,注意教師的演示與學生操作的關系,盡量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親自操作,親身體驗,親自感悟,發現規律。
2. 自主探索。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自主探索要防止出現“自我注入”和“喂養式”教學傾向。何謂“自我注入”,即教師對教學不作精心預設的情況下,簡單地利用教材提供的內容生搬硬套,機械性地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啟而不發,缺乏課堂教學藝術,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課堂提問變成了教師對學生的逼問、拷問,學生學習興趣淡化。“喂養式”教學表現為教師不能充分地相信學生,不給學生展露真實思維狀況的機會,追求學生回答問題的一致性、準確性,導致教學過程不能產生動態生成的新資源,教師教學偏離了據學而教的軌道,課堂提問表現為教師自問自答,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咀嚼”后再反哺給學生。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是忽視或片面理解了學生的自主性。自主探索必須是在教師的引導、指導下,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獨立思考。
3. 合作交流。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可以達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目標和共同發展。在合作學習后尤其要注重集體交流,課堂交流要避免師生間的單項交流,要努力構建師生、生生、生本之間多維、互動、對話交流方式。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建構話題,通過話題,努力引發學生激烈的爭辯、思維的碰撞,觀點的交鋒,情感的撞擊,促進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完善。
四、課堂教學中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學生是否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我們經常會觀察到一些學生平時很刻苦,上課也很認真,但到測驗時就想不起來,無法解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掌握正確的學法。我在教《周莊水韻》一課時,先讓學生根據我出示的要求自由評析課文,有對詞語感情色彩的評析,有對描寫方法的評析,有對某些段落作用的評析等,讓個人依據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問題研讀,再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討論,最后總結寓意。學生的學習活躍而有序,教師教得也輕松。由于語文學科有其多元性、多義性的特點,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中,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同見解,使語文學習真正體現本學科的特點。例如,九年級下冊《沁園春·雪》一課,我進行了拓展,讓學生自由發言。學生課堂活動的基本表征是學生的表達,比如提出疑問,討論問題,展示議論或獨立思考的結果,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等等。在學文言文《莊子二則》時,我鼓勵學生質疑,學生大膽地發表了對友人、元方這兩個形象不同的理解,思維非常活躍。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