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是整個課堂教學工作的起點,是上好課的重要前提與保證.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沒有課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課改形勢下,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有效備課呢?
一、集思廣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集體備課可以集思廣益,讓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成長.傳統的教師備課是自己獨立思考,個人完成上課前的準備工作,難以學習他人的長處,并且在遇到教學疑問時,處理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而集體備課就很好地解決了種種困難,教相同內容的老師在一起探討、學習,可以更好地向大家請教,有了教學困難可以依靠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比如在七年級學習完《一元一次方程》這章時,我們的集體備課進行總結.我的學生在解方程去括號時,如果括號前面有負號,很容易做錯.我向大家請教,看大家有什么好的處理方法.大家都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學經驗說出來,并且針對學生的錯誤說出具體的做法,讓我從中受益不淺,在總復習重新復習這個知識點時,我讓學生去括號之前先確定符號,先寫出去括號后的每一項的符號,再寫出各項內容,學生很快就更正了錯誤.
二、資源共享,有效凝聚集體智慧
過去的“閉門造車”和 “孤軍奮戰”的備課形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備課博采眾長,發揮優秀教師、骨干教師的作用,從而帶動青年教師的專業迅速成長.同時,通過資源共享,分工合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學水平、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等.比如在學習八年級《四邊形性質探索》這一章時,有老師發現書本上的解題格式很不規范,同一道解答題目中既用了“∵ ∴”符號,又用“→”符號,在“→”符號上面還寫了理論根據。有許多年青老師有困惑:到底要求學生怎樣寫幾何題的解題過程呢?按書本的寫法到底是否規范?我們在集體備課時探討了這些問題,每個組員都積極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有對比以前人教版幾何題目的解題格式的,有老師說看到數學雜志上對幾何解題格式的要求的,也有經驗豐富的老師說出中考和高考對幾何解題書寫格式的要求……大家都激烈討論,綜合集體的力量,我們規范了解幾何題目的格式要求:在同一道幾何題目中“∵ ∴”符號和“?圯”符號不能混合使用,要么用“∵ ∴”符號,要么用“?圯”符號,用“∵ ∴”符號時可以在末尾用括號注明根據,用“?圯”符號時就不用寫理論依據了.這樣大家共同攻克難題,發揮集體的力量,事半功倍.
三、拓寬思路,可以力求教學創新
傳統的備課范圍僅僅局限于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通過集體備課可以想辦法在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智慧、教師精煉準確的數學語言等進行拓寬,在教學的反思、教學環節的更改、教材的新解讀等方面有所擴大.集體備課時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探討數學教學知識的深度、廣度,擴寬教學知識面.在學習九年級《一元二次方程》時,我們遇到了教學疑問:根與系數的關系和根的判別式這兩個知識點該怎樣處理?大家都根據中考要求,對比人教版的內容,說出了自己的觀點,積極討論了“是否需要補充這兩個教學內容?應該如何補充?難易程度怎樣把握?”等問題.經過討論,我們認為應該補充這兩個知識點,大家精選了幾個例題,確定了教學的難易程度.通過這次集體備課,我才知道原來這兩個知識點的教學可以這樣處理,學到了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
四、團隊協作,分工合作,減輕壓力
我們進行集體備課時,把工作都落實到每個老師身上,大家分工合作,減輕了我們的負擔,使老師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上好課,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思、去反復修改教案.我們把整學年的測試試題都分給每個教師,每份試卷由不同的老師準備,負責的老師先出好一份試卷,集體備課時全級數學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共同確定試卷的題型結構、分值比例、難易程度,共同篩選試卷的題目……最后定稿,負責的老師再進行編輯.如果我們備課小組有老師要參加優質課評比或上公開課,我們集體備課組員把整體的教學設計和具體的細節處理都共同分析、討論,幫助參賽的老師找到更合適的教學方法.這樣靠團隊協作,幫助老師個人參賽,教學效果特別好.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