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歷史豐碑,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根。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在教學中認真落實這一精神。
一、練在課題板書中
1. 全部指導。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我是一邊書寫課題一邊指導的:明,日月明;圓,注意第一個“圓”和第二個“園”不一樣;“的”這個字用得最多,上寬下窄;“毀”字要注意筆順,撇、豎、橫、橫折、橫、橫;“滅”上面一橫要長,不然的話火滅不了。
2. 課題中的生字。如十一冊第1課《竊讀記》中的“竊”,第3課《走遍天下書為侶》的“侶”,第6課《梅花魂》中的“魂”都是生字,我在板書課題時進行書寫重點指導和練習。
3. 筆畫較多,容易寫錯的字。如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中的“誕”字,學生很容易寫錯。因此,在板書課題時,我既提醒筆順,又提醒第六筆是“∟”,不能分開寫成“丄”,然后讓學生自己書寫“誕”字。
為方便練習,我在每課“工作紙”的“題目”中根據指導書寫的需要設計好相應田字格,如“21.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在板書課題時指導“誕”字的書寫后讓學生把這個字寫在“工作紙”題目的田字格中,并進行檢查評價,這樣,學生都能正確、工整地寫好“誕”字了。
二、練在字詞教學中
在教學中,我根據每一課生字的特點,進行分類指導,以點帶面,觸類旁通。在備課中,我首先對課后的生字進行歸類,或按偏旁分類,或按字的整體結構分類,從而確定指導重點。
如四年級上冊第11課《蝙蝠和雷達》一課,有“蝙、蝠、捕、蛾、蚊、避、銳、鐺、蠅、揭、礙、熒”12個生字。顯然,“蝙、蝠、蛾、蚊、蠅”部首都是“蟲”。我把這些部首相同的字放在一起進行指導。先把這幾個字都放在田字格里展示出來,讓學生觀察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點,歸納出它們“左窄右寬,左小右大,左短右長”的結構特點。然后在田字格上范寫“蝠”字。最后讓學生照樣子寫在本子上并進行評價和再練習。當學生有了寫好“蝠”字的基礎,就可以讓他們繼續觀察田字格里的其它幾個字,然后寫在本子上。每次定一個重點進行指導,就能逐步教會學生“主筆突出、上緊下松、左緊右松、內緊外松”等的寫字要領。
三、練在隨堂聽寫中
聽寫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常規教學手段。一直以來,我們都把它作為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的一項主要手段。從寫字教學的角度來看,聽寫過程也是學生的寫字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對學生的書寫進行指導。
隨堂詞語聽寫主要有兩種:一是預習檢測聽寫。上新課時,通過詞語聽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二是復習鞏固聽寫。主要是對剛學過的生詞進行聽寫,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
無論是預習檢測聽寫還是復習鞏固聽寫,在聽寫過程中,我除了向學生報讀聽寫內容外,同時還關注著每一位同學的“雙姿”,包括“頭正、身直、肩平、臂開、足安”的寫字姿勢和“指實、掌虛、兩點靠”的握筆姿勢,時時關注,時時提醒,發現不正確的姿式及時糾正。此外,在聽寫過程中,我還嘗試通過調整詞語間的時間間隔來調節學生的書寫速度,以此逐漸提高學生的書寫速度,達到既工整美觀,又有一定的速度。
四、練在閱讀批注中
“不動筆墨不讀書”,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課堂的自主閱讀中,我要求學生邊讀邊寫批注。在自主閱讀后的交流中,我會把學生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批注通過投影展示出來。除作為閱讀交流外,還對批注的書寫進行點評。批注是寫在課本的空白處的,沒有田字格來幫助確定整個字以及某一部位的位置。因此,在批注的交流中,我也順便對字的大小、間距、對齊等方面進行點評和指導。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日常書寫更多的是寫在白紙中或橫線行中,因此,批注的書寫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更貼近。抓住這些進行書寫訓練和指導,就能把田字格的書寫指導訓練引向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書寫指導訓練了。
五、練在課堂練筆中
課堂“小練筆”作為貫徹新課標“讀寫結合”的一個有效載體,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重視,“小練筆”是一個“寫”的環節,我除關注寫的內容外,也關注寫的過程中“雙姿”以及書寫的質量,讓“小練筆”既練寫作,也練書寫。總之,課堂中每一個動筆的環節都是練字的時機,只要時刻保持練字意識,適時地進行指導和練習,隨堂練字就能自然地融于課堂之中。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