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小課題研究具有迫切性與有效性,能真正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幫助他們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圖。我校在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性學習案例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研究方法與經驗,教師在指導教學過程中駕輕就熟。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濃厚,對自己所做的作品十分容易得到學習的滿足感,更易激發他們最真實的求知欲。
一、小課題研究的程序(模式)
為了便于教學管理和學生切實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設計程序(模式)為:選題→制定方案→開題報告并評審方案→實施研究、教師調控→成果分享→分析與討論并形成報告→結題報告、答辯會、成果展示。對于不同的選題,開展的環節不一定樣樣必備,以上環節只是供參考選用。
二、小課題研究開展的五種特點
(1)適時:指的是在開展和指導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時,要分階段開展,如季節性、物種性等,讓學生能在特殊的情境與環境當中,收獲不同的研究效果。如案例5《樓頂種什么植物隔熱效果好?》就是一個以夏天天氣熱時所引發的問題的研究,有明顯的季節性與時段性,學生開展時的切身體會比缺少情境化的研究來得更豐富些,更真實些。
(2)適度:指的是突出學生主體,體現差異性。學生在性別、接受能力、興趣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學生會產生不同的主題,想研究不同的問題,針對此情況,老師應該在指導方面做到適度,能力強的同學可以讓他們的研究深入程度與難度加大,但也可以讓能力較弱的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豐富自己的認知需要。如案例9《植物會“呼吸”嗎?》難度明顯比案例13《道路邊上的草為何會高于其他?》的高。案例13的學生是中下層,在外游玩時,在公園發現通道兩旁的草高度不一,產生了研究這個問題的興趣。不可否認,這位學生所提出來的問題可能很容易解決,沒有像案例9那樣費勁、費時,但這種研究的積極性不能因為差異而被忽視或置之不理。
(3)適當:指的是小課題要針對性強、目的性強。案例8《向日葵一定向著太陽轉嗎?》具有非常明顯的問題性,想通過實驗來證明這種現象并非必然,會存在偶然因素或他因。像這種已初步具備科學探究精神的案例應該在小課題研究當中得到大家的認同與肯定,并要給予大力支持與鼓勵,創造條件讓學生完成研究報告。
(4)適合:指的是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主題、年級學生特征開展。案例2、4、5、8、9可以安排初一年級的學生完成,因為所需的研究工作并不復雜。案例1、3、6、11、12、13可以安排初二年級的學生完成,因為與他們課堂知識聯系非常緊密,知識的遷移使用與建構作用會比較有效。案例7、10的完成除了需要生物知識以外,可能還需要化學、物理等其他學科知識來支持與輔助,可以考慮安排初三年級的學生來開展。
(5)適應:指的是關注學生現實學習需要。從案例10、11各自的題目當中亦可發現學生會很容易在生活中提出,想弄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這就是學生最真實的求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