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盡管學生花了六年的時間學習英語,但他們中絕大部分仍然張不開口,筆試成績好,口語卻很糟;在交際活動中,心里想法不錯,一要口頭表達,就抓耳撓腮,表達不完整;有的學生自由會話時語言流暢,思維敏捷,可一到正式發言就吞吞吐吐、結結巴巴。提高中學階段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已是刻不容緩了。
一、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語言環境
1. 課堂教學中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
使用英語教學必須貫徹到課堂教學的始終。語言最本質的功能就在于它的交際功能。從這一根本認識出發,教師應把英語當作交際工具來教,當作交際工具來學,當作交際工具來掌握,當作交際工具來使用。使用英語教學不僅必要而且可能。教師用英語講課,可以給學生創造聽英語的條件,用舊詞解釋新詞給學生提供了復習、鞏固的機會,給學生開拓了寬廣的視野,更能訓練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克服母語的干擾。
2. 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的言語活動增加了語言輸入量,尤其是聽的機會。學生可在活動中憑借聽力接收到各種各樣的話語素材,運用自身的語言能力對語言素材進行鑒別、分類、篩選、思維、分析和綜合,根據需要將信息重新組合并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將規律性的東西逐漸在頭腦中儲存下來。久而久之,“語言內化”使學生的語言規則得以充實完善,經過大量實踐從而獲得自如的英語表達能力。
以學生為中心的言語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安全”的表達機會(語言輸出),也是創造良好語言環境的重要方面。以學生為中心的言語活動具有動力作用。比如,當一個學生通過言語活動有了一小點進步(會說一句話、會用一個新單詞),他會因此而激動、興奮、喜悅,從而激發起“想學”“要學好”的動機。
二、利用各種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1. 聽說課
作為語言輸出的主要形式之一,口頭表達需要有足夠的輸入為基礎,而口頭表達反過來又能促進聽力的理解和內化。因此只聽不說、重說輕聽的做法都是片面的,教師必須將聽說活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先聽后說,通過播放錄音或錄像給學生提供示范,使他們了解別人如何表達,學習語言知識及其功能。也可以讓學生先說后聽,在激發了學生的背景知識后再讓學生進行聽技能的訓練,促進理解。如初中英語Book 8A Unit 4 Listening B了解Yang Le在Australia的經歷的聽力材料中,教師可以以提問形式讓學生談論:Have you ever tripped by yourself? Were you worried about anything at that time? Have you ever been to Australia or other countries? How did you feel about the trip then? Do you like that feeling? 然后聽錄音材料了解并回答關于錄音材料的問題:What will Yang Le do in Australia? How does she feel about the life? What was Yang Le worried about? Why wasn’t Yang Le worried about snow? When did Yang Le make the friend? 聽完后讓學生用英語來回答問題。然后問學生對于旅游有何看法:Do you like to be an educational exchange?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be an educational exchange, where will you go? Why? What will you do during the travel?
2. 閱讀教學
現行初中英語教材中的討論題也有很多,但必須確保是學生感興趣且能開得了口的話題。如初中英語Book 8 A Unit 1 More Practice B,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結論就是我們應該學會感恩,當我們收到別人的禮物時或受到別人的幫助時要學會感謝,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盡自己的可能去幫助。再讓學生讀課文,討論評價一下課文中的Nelson Mandela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前是怎樣的,而后來又是怎樣的?Mrs. Wang又是怎樣的人, 她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學生要學習他們的什么,為什么?然后投影一些提示性的單詞、詞組,如:how, a kind man, before, at last, hard life, all one’s life等等,學生可以根據課文及提示詞,用口語簡單表達、討論。這樣學生們都會興致盎然地積極投入到討論當中,從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課堂提問是課堂上,尤其是外語課堂上常見的教學活動,既是理解學習效果的手段,又是促使學生不斷學習的手段。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必須注意提問要清楚明白、具有關聯性、啟發性和趣味性,提問的語言要簡單易懂,言簡意賅,要避免用生詞、長句或復句發問。例如,教師問學生:“Linda is ill today. You will call her after class. What will you tell her?”“What suggestions will you give Linda when you call her after class?”雖然前后兩個問題的意思基本一致,但對于語言水平相對較低的初中學生而言,前者更容易被理解。問題要與當前所學的內容相關,要有助于學生理解語言材料,能啟發學生的思考。例如,在講新單詞planet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What can we see in the sky?” “The sun, the stars and the moon.” “Yes, we can see the sun. That is a planet. How many planets are there in the space?”第一個問題雖然淺顯,但與課文相關,不僅能促進學生思考,還能引入本課的主題planets.在提問中,教師要善于惹事(但不要生非)。惹事的意思就是要善于捕捉文章中那些容易引起學生爭議或不細究便不明白的信息,這種問題很容易激起學生開口說話的欲望。巧妙的提問可以使學生在課堂內保持一種既興奮又緊張的精神狀態,從而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