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中小學學生的必修課程,與其他學科一樣,擔負著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諸多教育的任務。英語課中注重思想教育是我們的教學目的之一,同時也是我們每位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因此,英語教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做到寓思想于英語教學之中。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英語教材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本國和英美等國的文化、歷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禮儀、習俗風貌,學習包括表達思維活動(同意、幫助、邀請)、情感態度(喜歡、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態度(抱歉、寬恕、感謝、贊成、關心)、社會文化(介紹、問候、告別、就餐、看病、慶賀)等三十多個語言功能項目,內容豐富。這些語言材料的學習,為課堂的德育實施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教學內容一般比較淺顯,多與學生的生活接近。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點和結合點,進行自然的滲透,切忌長篇大論。例如,“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Hello!” “Nice to meet you!” “Thank you!” “Sorry.”等禮貌用語,是學生學習英語最初接觸的內容。教師要利用學生初學英語時的興趣,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在學生進行語言操練的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在學習 “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時,當學生興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談論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時間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合理安排時間,從而懂得珍惜時間。這時知識的講授、學生的交際練習,實際上成為德育滲透的載體。
二、注重情感教育,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以達到某種目標的心理內趨力。動機產生于需要,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結構、認知結構、情感結構,運用正確的心理策略,以學生為中心,環繞著學生的種種心理需要進行教學。兒童的心理需要主要由興趣、成功、審美、創造性四要素構成。其中,興趣是影響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運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積極學習的心理需要。加強英語教學的活動性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游戲、唱歌、比賽、表演等教學形式,可以把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體驗巧妙地結合起來,同時也是向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極好機會。例如,教學中我們常常采用的雙人、小組、集體比賽游戲活動,即滿足了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又復習鞏固了所學的語言材料,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相互關心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精心組織安排教學活動,言傳身教
在教學“What would you like?”的功能結構時,教師可以設計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來客人時的情景。在學習 “What’s the weather like?”時,可以設計天氣預報發布會。在學習“How much is it?”時,可以布置小商店。在學習“What’s wrong with you?”交際用語時,可以設計病人在醫院的情景等等。在這些模擬的語言情景的交際活動中,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在學習與他人的合作和交往。這種學習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關心他人、互助友愛、文明禮貌等意識和行為規范的形成。其實英語課堂教學不只是語言的學習和操練,而是一種溫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潛能的開發,社會性交際能力的早期培養,是師生共同創造精神生活的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寬松、融洽、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的同時品德得到培養,性格得到完善。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他們以更多的愛護與鼓勵,使他們與其他學生一樣,在愛的沐浴中逐步發展。
四、西方文化滲透與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相結合
義務教育英語教材是中英兩國教育專家依據結構—功能合作大綱編寫的,其中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文化滲透”,即教材逐步介紹中西方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與漢文化的差異,增加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
當然,英語教學的德育功能不僅僅是以上幾個方面,它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與各個教學環節和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是可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的。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