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家長共學”模式的設想
我們擬讓家長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堅持每天進入孩子的數學課堂,與孩子們一起學習。在此過程中,探索促使家長和教師結成穩定、牢固、有效的“伙伴關系”的機制;探索有家長參與下的課堂教學策略,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的教師行為和家長行為規范,家長干預教師教學專業自主的預防措施等;探索家長之間多向互動的機制,包括到校家長向未到校家長傳遞有關信息的組織形式和具體措施等。
二、 關于“家長共學”模式的調研
根據前述的設想,我們進行了前期調研活動,發現相關的研究較少。因此我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家長共學”上,適當降低了對家長“教”的期望,希望通過孩子與家長的共同學習,促進孩子學習的進步。
與此同時,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幾個重要的教育活動主體,均對此模式表現出積極的態度,顯示了一定的主觀需要情緒:
1. 來自教師和學校的需要。學校和教師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期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一是希望家長不斷提升教育觀念和教育能力,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二是希望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在教育孩子上成為“伙伴關系”;三是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在必要時給予學生學習指導,讓家庭成為課堂的延伸;四是希望家長成為學校教育資源的補充,緩解目前大班制下相對缺乏的師資力量問題。
2. 來自孩子發展的需要。作為孩子,除了希望得到來自家長的物質上的滿足,還有身心全面發展的客觀內在需求,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愛和適當的教導,以及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必要指引;需要家長經常與其溝通、了解其想法和需求、必要時給予幫助等。而且這些內容還應該是與從教師那里學到的東西是相容的,而不是矛盾的、互斥的,否則他們會覺得無所適從。
3. 來自家長的需要。我校地處天河區的邊緣,前身為村辦小學,受其原處城鄉結合部的客觀條件影響,家長的平均教育觀念相對滯后、平均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長對于教育的意識和重視程度在不斷地增長,對子女學習的期望也隨之提高,但與之不相適應的是家庭教育觀念、家長知識水平和教育子女方法的停滯不前。此外,受制于現有學校制度和班級課堂管理模式,家長無法直接掌握孩子在校學習情況,甚至因為家校聯系不暢而了解甚少。
與此同時,表示自己的孩子不需要學習輔導的僅占2.3%,但是僅有5.0%的家長會選擇自己教,對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感到有信心的家長也僅有28.8%,說明家長對孩子的學和教師的教并不了解,且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很多家長不會也不能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所以,家長對到學校了解孩子學和教師教的情況、學習教育孩子和輔導孩子的知識和方法等表現出強烈的意愿,只有不到9%的家長表示沒有興趣;同時,有22.5%的家長表示可以到校參與“家長共學”計劃。
三、 關于“家長共學”模式的初步探索
基于上述的調研,我們設計了有關的行動研究方案,并選擇了兩個不同年級的班級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工作包括:
1. 選擇合適的學科開展探索。在小學課程當中,相對于語文和英語而言,數學教材的知識點安排相對明顯,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更加明確具體,學習效果更加容易檢測,便于研究活動的開展。同時,數學學習在思維形式上更為概括和抽象,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更強調對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往往不易于被家長所掌握,需要進行專門的培訓和指引,更有研究的價值。因此,我們決定先從數學課堂入手。
2. 促使家長和教師結成“伙伴關系”。一方面,我們有目的地組織參與研究的老師和家長,一起參加關于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教育心理、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專門培訓和學習交流會,在增進彼此的了解、促進多方面交流的基礎上,讓家長與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思想和方法上達成共識。另一方面,我們讓家長參與教師的備課和反思等教學活動,為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完善備課設計、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等方面提供協助。同時,教師也對家長的家庭教育、學習輔導等提供幫助,從而讓家長和教師結成教育孩子上的伙伴關系。
3. 探索有家長參與下的課堂教學策略。畢竟,課堂上出現了部分學生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有著各種各樣的影響,我們希望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抑制消極作用的產生及其影響。為此,我們制定了家長參與課堂的行為準則,以及教師引導家長參與課堂的指引,以及預設了家長干預教師教學專業自主的預防措施等,幫助建立初步的家長共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