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因素作為心理過程中的認識過程直接影響著學習活動,非智力因素雖然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卻是學習活動賴以高效進行的動力因素。
一、認識非智力因素
根據非智力因素對心理活動的調節范圍以及對學習活動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將非智力因素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指學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觀。它屬于高層次,對學習具有廣泛的制約作用,對學習活動具有持久的影響。第二層次,主要是指個性心理品質,如需要、興趣、動機、意志、情緒情感、性格與氣質等,這些屬于中間層次,對學習活動起著直接的影響。第三層次,指學生的自制力、頑強性、榮譽感、學習熱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動機等,與學習活動有直接聯系,對學習產生具體影響。
二、認識生態自主課堂
“生態自主課堂”是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幾大模式之一,屬于高效課堂的范疇。“生態自主課堂”教學模式是用生態學原理去審視課堂教學。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遵循學生身心、認知、思維發展規律,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民主、平等、互助為管理前提,讓師生自主地實現課程、師生、生生、生本的多元互動,達到開發學生潛能、改善和激揚生命的目標。在生態自主課堂中,無論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還是探究學習,無論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師生互動還是生生互動,體現的正是學生親身的體驗和實踐,其本質內容是積極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師在這一系列的過程所起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三、自主生態的課堂全方位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自主學習
“生態自主課堂”講究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里的“先學”,不是讓學生泛泛地看書,而是教師首先提出自學目標和自學要求,學生帶著思考在規定時間內自學相關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因此,在生態自主課堂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第一步就是要抓住導學案。
學生自主學習時,要在讀懂教師所定目標和要求的前提下,自己探究,獨立審題,獨立復習,靈活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有關知識解決問題。
(二)創設情境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生動的教學內容和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強化語文學習動機。創設問題情境便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布魯納認為,問題情境是對學生認知心理平衡的暫時破壞,學生為了實現新的平衡,就要尋求問題的答案,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必然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三)和諧課堂
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除知識對流的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對流的主線。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是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形成的基礎。以“學生為本”的“生態自主課堂”,建立的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關系,師生之間不再是傳統的教與學的對立關系,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者”,由課堂上的“一言堂”教學轉為“合作、探究式的互助學習”;生生之間不是毫不相干的孤立的學習個體或是你進我退的競爭對手,而是學習的合作者和互助者。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教師會關注、傾聽,學生會參與小組交流,積極回應教師提問,形成師生、生生之間思想與情感的交流。
(四)抓住質疑
質疑對抗環節是生態自主課堂中最能展示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關鍵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如果教師引導合理,往往能讓課堂異彩紛呈,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互相撞擊,往往能激活、催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自信敢為,積極思維,激發學生自覺探索新事物、發現新問題的求知欲。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抓住質疑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五)評價中肯
“評價是武器”這句話在生態自主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如果能巧妙適時地使用這一武器,就能激發學生持久地學習。最常見的評價有兩種,一是課前導學案的書面評價,二是課堂展示講解時的口頭評價,利用好這兩個關鍵的評價時機,對激發學生持久地學習極其重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少年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當他們取得成功時,會萬分驚異和激動,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會增加奮發向上的力量。”教師對學生適時中肯的評價,就能讓學生產生一種成功的歡樂,進而激發他們奮發向上,長期堅持就會形成一種搞好學習的信念,形成一種自制力。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