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出現小學與初中的古詩文教學各管一段的現象,小學五、六年級的古詩文課堂教學,主要要以語言表達和古詩文賞析的訓練入手,初涉古詩文優美的意境、意趣,為初中的古詩文學習鋪墊;對于七、八年級的學生則延續小學階段“以讀為本”的教學模式,借助情境的創設,避免單純的、乏味的考點分析和理性思考,讓學生順利實現中小學段的過渡,真正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一、探尋意趣,創設詩意課堂
1. 扣詞句,品詩文
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里提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他提出了“披文入情”的詩鑒方法,即詩歌鑒賞的起點應從感悟詩詞中精美含蓄的語言開始。在這首詩歌里,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皦褐Φ汀保枥L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皦骸?、“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 “時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 “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人心理上的愉快輕松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余韻。
2. 抓景物,入詩境
詩歌里面的景物(意象)有“黃四娘家”、“蹊”、“蝴蝶”、“嬌鶯”。根據對詩文的理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這些景物構成的畫面: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沉甸甸的繁華把枝條都壓得垂到了地面。五彩的蝴蝶被美麗的花陣吸引,紛紛在花叢中跳起了美麗的舞蹈,一群一群,流連忘返。嬌鳴的鶯兒似乎也不愿錯過這美好的景象,此起彼伏的鳴聲把這迷人的景色傳唱。讀這首絕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條通往“黃四娘家”的路上,和詩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景物描繪出來,降低了詩歌的難度,詩歌中絢麗的色彩、生機而又歡快的意境也浮現出來了。
3. 出詩外,尋意趣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寫這些美景是為了表達自己在飽經離亂之后,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后內心欣慰與喜悅。因而筆下的景物也就變得絢麗多姿、生機勃勃。同樣是寫春天的情景,比較杜甫的《春望》所呈現的情境就截然不同。學生可以依據教師所教方式、方法再尋詩歌之外的意趣,進行拓展、延伸。
盡管是小學六年級的古詩文課例模式,但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環節都緊扣文本,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性分析和深入詩情畫意的境界,拓展延伸也關注了對比閱讀等內容,強調了學生的人文素養,這為初中的古詩文學習銜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以讀為本,培養語文素養
1. 初讀,淺嘗美
無論是什么文章,學生一定要先讀懂。為了達到目的,先在字詞的音準、語句的停頓上面下功夫。借助學生的毛遂自薦朗讀,其他學生聽讀,給難讀易錯的字注音;接著老師配樂示范朗讀,學生標出節奏、正音;在齊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在三輪讀書聲中,文本的意思大概讀懂了一半。老師在相機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結合課下注釋來理解文章、質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文本的內容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再快速瀏覽一次課文,文章的結構把握就不在話下了。這樣,學生充分自讀,邊讀邊悟,通過自己的親身參與,把課文熟讀流利;接著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能力,解決了課文理解的淺層次問題,老師尊重、信任學生,不先下指令,只作啟發、提示,讓學生的不同意見在比較中求同存異,培養了探索、創新精神。這樣的初讀既有小學高年階段的要求,更體現學生自主閱讀。
2. 精讀,細品美
圍繞篩選提煉出的重點問題展開教學,學習活動才能成為學生的需要,學生的活力才能激發,學生的能動作用才能得到發揮,自覺的持久內驅力才能得以形成。圍繞重點問題,師生合作,共同地扎扎實實地去讀書,去實踐,從而提高學生思維和表達的條理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重點問題的過程,就是抓重點深入閱讀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圍繞重點問題,抓住相關段落,反復地讀,仔細地品,去發現、去領悟語言規律,去體驗情感的過程。
(本文為廣東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學校教學領導改進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