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一月節(是指農歷),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這是古人對大雪的解釋。大雪并不是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只是說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要大,相對于小雪,大雪時的天氣更冷了。
大雪時節,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里雪飄的迷人景觀。在這干燥寒冷的季節里,傷風感冒、咳嗽氣喘等疾病會不請自來,因此,此節氣最好溫補,不僅要堅持冬季養腎、護心的養生總原則,還要注意以人體調養、祛寒育腎為目的。
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
大雪時空氣中的寒冷度和濕度都會加大,在大雪到冬至的15天內,因天地之間的氣仍然較虛,所以養生的主題跟小雪節氣一樣,以溫補為主。
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進補要因人、因時、因地。經過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人體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能夠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事半功倍。
大雪進補,應神補、食補、藥補、酒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神補:冬季神補應順應收藏之性,經常閉目養神;不計較小事,不參與無原則的爭執和較量;常寬慰自己,登高望遠,使心境開闊、寬容大度。
食補:以補陽為主,根據自身陰陽,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陰虛是指精、血、津液虧耗,表現為面紅上火、咽喉干燥,干咳,口唇皸裂,夜出盜汗、皮膚干燥、毛發干枯。這類人宜防燥護陰,滋腎潤肺,可食用牛奶、豆漿、雞蛋、芝麻、蜂蜜、百合等,忌食燥熱食品,如辣椒、胡椒、大茴香、小茴香等,以免化熱傷陰。陽虛之人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神疲乏力、怕冷,應食用溫熱、熟軟的食物,如豆類、大棗、淮山、桂圓肉、南瓜、韭菜、芹菜、栗子、雞肉等,忌食黏干硬生冷的食物。
藥補:老年人或身體虛弱的人,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枸杞等,可和肉類一起做成藥膳食用。這其中冬蟲夏草最為適宜,不僅可調節免疫功能,還有抗腫瘤、抗疲勞等功效。
酒補:酒為百藥之首。大雪時節,天氣寒冷,適度飲用白酒,溫通血脈,抵御寒氣。酒對應八卦中的坎卦,而坎應腎,酉時是腎經最旺之時,腎能藏住精氣。因此,喝酒應盡量在晚上。
冬至養生補腎固陽
冬至是一年當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冬至俗稱“冬節”,是古人認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和最重要的一個節氣。《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后進補最為適宜。
冬至后如何補腎?
早臥晚起:《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人的作息規律要符合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規律。早睡晚起,意味著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黃帝內經》還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是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收藏住,保持睡眠,是養腎的好方法。
過咸傷腎:五味咸入腎,但冬天時不能猛吃鹽,尤其是在冬至左右,陽氣初生,這時吃得太咸,反而會損傷腎。咸味食物多性寒,最易損陽,而人體陽氣根本在腎,腎陽被傷,體內的各個系統就出現問題。《黃帝內經》中有“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的提示,認為吃過多咸食,易引起腎氣、脾氣和心氣的受傷,平時要少吃咸來養腎。
負日之暄:古代曬太陽被稱為“負暄”。從中醫角度來說,曬太陽不失為養腎的好方法,《本草拾遺.火部》中說日光浴可“除濕止寒,辟舒經絡。痼冷,以體曝之,則血合而病去”。中醫認為,前為陰,后為陽,在曬太陽的時候,最好多曬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