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未必是爸媽真心話
“喂,閨女呀……”一位老人拿著手機,邊走邊接聽電話,“我呀,吃得飽睡得香,你放心吧……你媽?沒在呀!她出去跳舞去了……”突然畫面一轉,老人正在醫院照顧老伴兒,“沒事,你放心吧!你呀,好好工作,你忙,就掛了吧……”此時,低沉的話外音響起:“老爸的謊言,你聽出來了嗎?”
這則公益廣告觸動了許多游子的心。“別寄錢了,我們有錢”、“你忙你的,有時間再回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同樣“包裹”在父母全心全意“編織”出來的善意謊言中。可很多時候,我們就那么輕易相信了這些謊言,錯過了太多盡孝的機會。
父母愛兒女往往超過愛自己。我認識一位老人,她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撕去昨天的日歷。她說,每撕去一頁,就離兒子春節回家的日子近了一天。與其他父母一樣,她寧愿壓抑自己的思念,甚至在身體不適或家中遭遇變故時,也仍會在電話里說一句“我很好”。父母的心態很簡單,怕兒女因回家探望而耽誤工作,也怕不能回家的孩子空勞牽掛、徒增煩惱。爸媽的一句“我很好”往往蘊含著兒女所不知曉的愁腸百轉和鐵肩獨擔,寄托父母的一片愛子之心。然而,在感懷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善意謊言”背后的隱憂。
其一,善意的謊言可能疏離親情。
人在敘述謊言時往往比較空洞,缺少與之相伴的真情實感。久而久之,父母會像廣告中的老人那樣,在簡單問候之后匆匆掛斷電話,而不會進行更多的親密交流。但凡是細心的兒女,都會有所覺察,并帶來更多猜測和擔憂;而粗心的孩子則會后知后覺,并覺得與父母沒什么話可說,關心最終會變成例行公事。
其二,兒女會錯過盡孝的機會。
父母體諒兒女的不易,希望孩子心無旁騖地搞好工作。而老人們并未意識到,盡孝是人類最美好的本能,也是人內心的需要。正如一位網友所言,“這幾年爸媽的身體大不如前,而我卻沒能為他們做些什么,真的很內疚。”其實對于兒女來說,他們完全有能力處理好工作、人際、情感與家庭等方方面面。因此,讓兒女了解真實情況,他們會合理調整工作,回家盡一份孝心。即便實在沒條件回家探望,子女也可以選擇多打幾個電話、視頻聊天、郵寄補品、找同學摯友幫忙等多種方式來盡孝,同樣會給父母一份溫暖和安慰。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盡孝道,獲益者不僅僅是父母,這也是對兒女心靈的慰藉。試想,倘若有一天,子欲養而親不待,那將是兒女心頭永遠難以抹掉的痛楚與遺憾。而當兒女明白這些謊言的時候,他們更會追悔莫及。因此,爸媽們莫讓說“我很好”成為習慣。兒女們面對父母拋出的善意謊言,也不妨多問幾個“真是這樣嗎”。多幾分關心的堅持,也多幾分盡孝的堅持。
70%的老年人存在心理問題
當做這個調查的時候,編者心里也是沉甸甸的。常年在外打拼,卻忽視了父母。捫心自問:我有多久沒有陪父母逛逛街?有多久沒有陪父母吃吃飯?有多久沒有陪父母聊聊天?這些簡單的問題,編者卻難以回答。其實70%的老年人都存在心理問題,父母心事,我們做子女的應該知道。
心事1:兒女過于關切 老人卻沒精神
89歲的吳老和老伴兒本來單獨住,后來,女兒買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決定將老人接回來住一段時間。兩位老人去了后趕上女兒出差,女婿生怕對老人照料不周,做了早飯給老人放在桌上,告訴老人什么時候想吃,什么時候再起床,并告訴他們平時不要到街上去,以免車碰著。
中午,姑爺又打車回家給老人做飯,兩位老人真正過起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三個月后,兩位老人回到自己的住處,原本自己做飯的老人發現自己不會做飯了。鄰居們發現老人沒以前精神了,衰老得很快。
專家解惑:這是一種老年退形性變。老年人接觸事物越少,其適應能力就越弱,有的甚至原來會做的事兒也不會做了,這就需要兒女給老人提供一個獨立生活的空間,讓他們每天有事兒可做。對老人無微不至的照料,實際上反而會讓老人認為自己老了,無用了,從心理上退出這個世界,加速衰老。
心事2:吃穿不愁,孤單老人“病了”
王大娘今年69歲,老伴在兩年前去世,女兒在外地工作。王大娘自己有豐厚的退休金,吃不愁、穿不愁,但她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點什么,每天常常對著空屋子發呆,還長吁短嘆。王大娘真想讓女兒多陪陪自己,或者多打幾個電話與女兒聊聊,但又怕影響女兒工作。王大娘心里煩啊,漸漸地她發現自已胸痛、腿痛,渾身不舒服。
女兒在電話里得知母親病了,急忙請假從長沙返回長春,陪母親到各大醫院看醫生,可是走遍了各大醫院,做了各種各樣的檢查,就是查不出病來。可把女兒急壞了,最后在醫生的提醒下,女兒帶王大娘來到心理研究所看了心理醫生。
專家解惑:王大娘其實得的不是病,而是由于孤單出現了心理問題,但又不愿意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采取了一種壓抑的辦法,而這種情緒壓抑久了,就有了一種非理性表達,即軀體轉化障礙,這種情況在老人身上比較容易發生。有的老人由于極其渴望兒女的關注,在內心潛意識里承認自己“病了”、“不行了”,甚至會尿在床上、拉在褲子里。出現這種情況,要及時想到老人出現了心理問題,要帶她看心理醫生,多關心她。
心事3:空巢老人希望有個伴兒
張大娘的老伴得了肺癌,她是在醫院照料老伴時認識趙大爺的。當時趙大爺的老伴也得了重病,兩個人同命相連,再加上同齡,自然就有很多話說。后來,兩個人的老伴先后去世,雖然雙方家庭條件都很好,但兩個老人都覺得和兒女談不來,于是就經常湊到一起聊聊,漸漸地兩位老人就有了重新組成家庭的想法。
可是一說出口就受到雙方兒女的極力反對,于是兩位老人再不敢提結婚的事兒了,也不敢見面了。雙方越來越覺得心里不舒服,張大娘每天悶悶不樂,也不聲不響,吃得也少了,睡眠也不好。后來被女兒送到心理診所時,經過醫生的疏導,老人哇的一聲哭了,“這么大歲數了,就是不想拖累兒女,想讓身邊有個伴,哪怕有事兒了,身邊有人幫著打個電話也行啊!”
專家解惑:空巢老人都易得這種隱匿性抑郁癥,表現為失眠、少言,不好飲食。老人總有一些自己的經歷和心理話是不為年輕人所理解的,老來老來就想有個伴,這個時候,當兒女的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見,不要過于自私,礙于自己的情面。要充分考慮老人的境況,要知道物質上的滿足,并不是老人的全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