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肝的排毒功能減弱時,人體的毒素就會越積越重,導致長斑、長痘、脫發、油脂過多、失眠、乳房腫瘤等問題,因為肝的一大主要功能是肝主疏泄,就是疏通和發散的意思,它能保證全身的氣血運行通暢,不淤不滯,氣通暢情緒也順暢。所以養護好自己的肝臟很重要。而養護自己的肝臟,從鍛煉肝經入手是切實可行的辦法。
一、心火無煙日日燒,足下清靜方為道——品味腳上的肝經大藥
出現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心火旺的癥狀:揉行間穴
行間穴在大腳趾和二腳趾的縫上。它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有人肝火太旺,就瀉其心火,這叫“實則瀉其子”。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如果您經常兩肋脹痛、嘴苦,那是肝火旺;而像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尤其是舌尖長泡,就是心火盛,這時火已經不在肝上,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消火。
憋在里面的火,由肝經管,已經發出來的火,則歸心經管。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
有的人一上火就鼻出血,等于是把火從鼻子里發出去了。但鼻出血也挺嚇人的,雖然通過流鼻血保護了身體其他重要的臟器免受損害,但這不是一個正常的通口。這時候就要多揉行間穴,把心火從這里散出去。
二、健康有路穴為徑——品味腿上的肝經大藥
治慢性肝病、肝功能弱等肝病:揉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脾經的穴,但是肝經也從這兒通過。為什么叫“三陰交”呢?因為3條陰經都從這兒通過。所以三陰交穴雖然是脾經的穴位,它也治如慢性肝炎、肝功能弱等肝病。
治瘙癢,調和肝膽上的病:揉蠡溝穴
蠡溝穴正好在骨頭上,在骨頭的正面上,揉到骨頭就揉對了。“蠡”在古代是瓢蟲的意思,“蠡溝”就是有個蟲子老在這兒爬。
蠡溝穴是治療瘙癢病的,凡是陰囊濕疹、陰道瘙癢等濕熱病,多揉蠡溝穴特別好。
絡穴是專治慢性病的,蠡溝穴是肝經的絡穴,跟膽經相絡,所以它不但能治肝經的慢性病,還可以治膽經上的慢性病,專門調和肝膽。
治急性胃痛、急性肝區痛、急性眼睛脹痛:按揉中都穴
郄穴是專治急性病的,中都穴是郄穴,像急性肋骨痛、急性肝區痛、急性眼睛脹痛,一揉中都穴就好。
治肝腎陰虛,祛濕熱:揉曲泉穴
“曲”在這里代表肝的意思。有句話叫木曰曲直,說的就是肝。而木的本性是什么?是曲直,就是能直能彎。要是光能直不能彎,這個木頭就會折;要是光能彎不能直,這個木頭就沒勁。肝的習性就像木頭的習性一樣,是曲直,有曲的習性也有直的習性。想想看,如果光硬不軟,有的人就會肝硬化;要是光軟不硬,有的人就會一點脾氣沒有,缺乏陽剛之氣。所以,木曰曲直就直接把肝的習性說出來了。“泉”是指水,腎主水,水代表腎。因此,曲泉穴是溝通肝腎的要穴。
既然能溝通肝腎,曲泉穴就能治肝腎陰虛,相當于杞菊地黃丸。曲泉穴又是祛濕熱的要穴,相當于二妙丸。所以揉曲泉穴相當于吃了兩味中藥,既能滋陰又能祛濕。而現成的中成藥里面沒有一味藥能同時滋陰又祛濕,曲泉穴能一穴兩用,功莫大焉。
疏通淤塞氣血:揉陰包穴
陰包穴是肝經的一個要穴。有好多人揉了很長時間太沖穴沒什么感覺,是什么原因呢?是氣血在陰包穴堵住了,沒到下面去。所以先要把陰包穴揉開,氣血才能抵達太沖穴。
三、為有源頭活水來——品味軀干上的肝經大藥
總調五臟六腑:揉章門穴
“章”是指貴重的材料,而人體的貴重材料就是五臟。“章門”是臟之會,五臟的氣血在肝經章門穴會聚,所以一揉章門穴,五臟的功能都能得到調節。
當您不知道五臟該如何調節的時候,就先揉章門穴調節肝臟。把肝臟調節順了,五臟的功能就都增強了。
心里不舒服、郁悶:揉期門穴
期門穴在乳頭之下的位置。如果不好找,可以拿掌根一揉,把痛點給揉出來。如果您心里老是不舒服、郁悶,揉期門穴很快就會好。
養肝4問:讓肝更年輕
肝與膽相表里,主藏血,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說,人躺則血歸于肝、肝主筋,其華在爪、主疏泄,主脾胃消食運化。肝氣升發,氣機舒暢,肝氣郁結則躁動不安。主謀慮,肝郁多躁、謀慮不周。肝開竅于目,眾多眼病源于肝,稱之為“將軍之官”。
1、什么時間對養肝來說最重要?
養肝最重要的時辰:凌晨1:00-3:00
《黃帝內經》說:“臥則血歸于肝”。意思是說,人體的血液在丑時會進入肝臟中,肝臟吐舊納新,可以在此時將一些死血、流動較為緩慢的血以及已經衰老的血液迅速代謝掉,并盡快生成新鮮的血液,然后再將新鮮的血逐漸釋放到身體中。
也就是說,此時正是肝新陳代謝的時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肝血生成的時候。這個時候被視作睡眠黃金時段,所以這個時候的養生之法仍舊是睡覺。如果人在丑時不能有良好的睡眠,就會使肝血不生。肝血不生,心就得不到滋養,則會出現心煩、乏力、精力不足、健忘等癥狀。血不養肝,則會出現眼睛酸澀、視物不清、焦躁、易怒、脅肋(肋叉)隱痛等癥狀。
肝經如果養不好,疾病很容易迅速找上門來:肝經是否正常,能夠直接影響到肝臟、眼睛、消化系統以及生殖系統的正常運轉。易患以下病癥:肝炎、頭痛、目眩、遺尿、痛經、月經不調、遺精、小便不利、腹脹、中風等。
2、肝臟在身體健康上扮演一個什么角色?
一是“肝主疏泄”,二是“肝主藏血”。
中醫理論認為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二:
一是“肝主疏泄”,包括調暢氣機,促進全身氣血水液運行,促進脾胃消化,分泌膽汁和調暢情志等作用。中醫認為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要靠氣不斷的升降出入運動來完成,氣機就是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的升降出入正常,氣血水液運行通暢,保證了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正常,肝還有分泌膽汁和促進脾胃消化的作用。中醫認為肝主疏泄功能還包括調暢情志的作用,與情志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疏泄功能正常則情緒正常,心情舒暢;肝氣的疏泄功能太過,則出現急躁易怒、心煩不寐、多夢、頭痛頭脹等肝氣上亢的癥狀;肝氣的疏泄功能不足,則出現胸脅脹悶疼痛、情緒低落、抑郁、多疑善慮等肝氣郁結的癥狀。
二是“肝主藏血”,包括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攝血的作用,所謂“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就是說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全身血量的分布和防止出血的作用。肝血充足則各臟腑器官組織得以滋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維持機體的各種機能。肝血虛少,臟腑器官組織失養可出現兩目干澀、視物昏花、肢體麻木等。所以,肝的養生保健方法應該以保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和肝血充足為主要原則。
3、情緒和肝臟健康有什么關系?
肝“在志為怒”,大怒傷肝,可導致肝的疏泄失常。
日常生活中的肝養生保健方法: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包括調暢氣機和調暢情志等,情志的失常會影響肝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調節情志,保持心情舒暢對肝臟養生保健最為重要。
情志養生保健:中醫認為肝“在志為怒”,所以七情中的“怒”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肝的疏泄失常可導致情志失常,而出現急躁易怒,心煩失眠,或抑郁寡歡,情緒低沉等癥狀。大怒傷肝,可導致肝的疏泄失常,而出現心煩易怒、面紅目赤甚至吐血、不省人事等癥狀。調節情志,化解心中的不良情緒,使自己保持一個好心情是有益于肝養生保健的最好方法。有關情志的調節請參考靜神養生法。
4、哪些食物最養肝?
蛋類、瘦肉、魚類、豆制品、牛奶等。
飲食與肝臟的養生保健有著密切的關系,豐富的營養物質是維持肝臟代謝功能和保證肝臟正常健康的必要條件。蛋類、瘦肉、魚類、豆制品、牛奶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的食物,不但能夠保持肝臟所需的營養,而且能夠減少有毒物質對肝臟的損傷,幫助肝細胞的再生和修復。米面等主食中所含的糖類(又稱碳水化合物)可以為肝臟提供能源,保證肝臟正常的代謝功能。維生素是肝細胞維持正常功能的必需物質,含有豐富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為肝提供了充足的來源。脂肪也是肝臟的能量來源之一,但過多的脂肪容易沉積在肝內而形成脂肪肝,破壞肝細胞而損傷肝的功能,所以,對含脂肪較多的食品要進行控制。肝臟的飲食養生保健方法分為補法和清法,肝虛者宜用補法,肝火盛者宜用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