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是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如黛群山中的一個瑤族自治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但卻是聞名遐邇的世界五大長壽地之一,每10萬人中擁有30.98位 百歲老人。這塊長壽之地現在正經歷著洶涌的人口移民。數萬患了癌癥和其他難以治療的“富貴病”的人,把巴馬當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這些被稱為“候鳥 人”的移居者堅信,喝這里的水,呼吸這里的空氣和吃這里的飲食就能治療疾病,恢復和獲得健康,并能長壽。因此,這種療法和養生又稱為“巴馬療法”。
移居長壽之地就能治療絕癥并獲得健康長壽?未必。無數生物醫學研究和世界各地長壽現象的調查,一直在述說著一個并不復雜的道理:健康和長壽的根本原因在于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而非生活在長壽之地。
世界公認的五大長壽之地包括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爾的比爾卡班巴、中國新疆的和田和廣西的巴馬。這些地方的飲食并不一 樣,飲用水也未必含有多種營養及抗癌抗病因子,但是人們的長壽、不患癌或少患癌卻是共同的。原因在于,這些地方除了有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外,還在于有更為 重要的幾個條件:合理的飲食起居、無憂無慮或欲望較低(心理壓力小)、長年的體力勞動和遺傳因素。
這些因素看起來簡單,但現代人卻很難做到。以合理的飲食起居為例,主要體現在不吸煙、不喝酒、不挑食、飲食多樣化、不熬夜、起居有規律,但是現 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事實是,只要遵守了這些簡單的規則,即便生活在自然地理條件不好的地方,也可能不患癌,輕易不得病,并且長壽。
例如,北京是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方之一,而且生活節奏之快和工作競爭壓力之大,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這樣不宜居的地方,當然達不到世界上長 壽之鄉的標準(每10萬人中擁有百歲壽星7.5人),卻也出現了為數不少的百歲老人。2012年的統計表明,北京市的百歲老人有470人,而且絕大多數生 活在城區,甚至很多百歲老人并非素食者,而是喜歡吃紅燒肉。其實,他們的飲食多樣和踐行合理的生活方式,才是其長壽的重要原因。
再比如巴馬,當地人清淡樸素和無欲無求的生活,是移居者難以學到并實施的。巴馬人的廚房里除了油、鹽、生抽,找不到第4種佐料;一把野菜可以煮 成一碗湯,一天3頓,頓頓玉米;每天上山下地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這種簡單沒有奢望的生活,很多人可以看在眼里,卻難以成為自己生活的準則和行為。 因此,也注定了成千上萬的人涌入巴馬,但未必就能治病和健康長壽。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在《維多利亞宣言》中正式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16字格言: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理平衡、戒煙限酒。因此,一個人無論身居何地,都掌握著健康長壽的鑰匙,就看如何使用。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的標準生活,改掉種種陋習,即便不去巴馬這樣的長壽之鄉,也有望延年益壽,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