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醫最講究辯證,秋季養生在在滋陰潤燥,但是燥也有不同的類型,專家認為,秋燥也是有“個性”的,要摸清各種“燥脾氣”,才能滋潤過秋!因此,秋季養生不能盲目潤燥,需區別對待。
除了中國,沒有哪個國家的老百姓這么重視防秋燥,可稱為中國式秋燥。重養生的人,燉雪梨、煲銀耳湯,就是為了預防咽炎、鼻出血、皮膚干燥等秋燥癥狀。更有甚者用上了中藥材牛黃、大黃,效果卻不佳。杭州市中醫院中醫內科博士何迎春說,秋燥也是有“個性”的,要摸清各種“燥脾氣”,才能滋潤過秋!
秋燥分為溫和涼“溫燥”見于初秋暑性未消時。而“涼燥”起于深秋天氣轉涼之時。眼下“涼燥”正當頭,初起時多見身熱頭痛、唇燥咽干、流涕等,需要吃些生姜、大棗等,驅散寒氣。
秋燥又分上和下 呼吸道和腸道非常容易被秋燥之氣侵擾,兒童更容易上燥,老人更易下燥。上燥的表現有咳嗽、流鼻血、喉嚨干啞等,下燥則表現為便秘、痔瘡、大便出血等。對付上燥用水,多喝水,也可用蘆根、桑葉等煮水喝,還可裝個加濕器,增加濕度。下燥時,煎炸、濕熱食物要少吃,可多吃些槐花、蜂蜜、香蕉等,通便潤腸。
秋燥還分內和外 即臟腑燥和皮膚燥。工作忙、壓力大的人更容易臟腑燥,失眠多夢、心情煩躁都是其表現,更年期女性也要注意。燥熱之邪損傷心、腎、肝陰液,建議早睡早起,保持情緒穩定,外出秋游也很不錯。還可多吃些豆漿、白蘿卜、銀耳等,滋陰潤燥。至于秋燥帶來的皮膚干癢問題,建議洗澡時水溫不要超過40℃,多用補水化妝品,保持皮膚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