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固步自封的學習方法得到了逐步改善,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了鍛煉。為了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改變千校一體、千人一面的教育局面,開發校本課程、創建學校特色的專題正被越來越多的學校重視,進而深入研究。我們認為,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利用,既能促進學校的特色創建,提升師生素質,又能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具體做法包括——
一、結合實際,挖掘資源,完善學校課程體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的課程管理模式,引發了各個學校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考,校本課程開發容易提高教師的工作興趣和專業能力,更容易形成校內交流溝通的氛圍。學校可以在調查研究辦學傳統、師資狀況、學生情況等因素的基礎上,集思廣益,抓住課程改革的契機,在開齊、開好國家課程的前提下進行課程改革,把學校德育工作、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主攻方向,創建學校特色,促使學校辦學水平和質量躍上一個新臺階。
1. 依據教師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教師來自五湖四海,各人性格不同,能力水平不一,興趣愛好多種多樣。學校可以從中發現人才,發揮其獨特的引領功能,帶動其他老師共同投入到校本課程的開發之中。實踐經驗證明,沒有一支基本功扎實、訓練有素、專一投入、辛勤勞作的教師骨干隊伍,要想開發好校本課程是不可能的。如有的音樂老師教學基本功扎實,課上得生動活潑,學生課上非常投入,樂此不疲,且具備肚皮舞教練資格。有這樣的專業課上得好又具有特長的教師資源,學校開展有關課程研究,并進一步發展完善為獨特的學校特色,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
2. 依據家長資源,開發校本課程。不同的學校,家長的素質、結構等是不盡相同的,對于一些老城區的學校來說,傳統文化在家長群體中比較根深蒂固。對于一些傳統的剪紙、舞獅、粵劇、武術、書法等,不少家長引以為傲,他們組成各種民間團體,進行著傳承祖國文化的活動。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家長資源”,把他們的團體活動引進校園,通過興趣小組等形式,引導同學們去學習感受,從而形成富有傳統色彩的學校特色。
3. 依據生源和實際情況,開創多樣化的校本課程。城區中心學校的學生家庭教育條件好,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大,學校可以利用這有利條件,組織大型的器樂培訓,提出每人掌握一種樂器的要求,形成多個器樂團體,營造出藝術熏陶的良好氛圍。而在城區邊緣學校和農村學校,家庭教育相對多有缺失,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形成,于是,養成教育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這類學校不妨探討如何進行養成教育,以促成學生點滴好習慣的形成,進而營造良好校風,并以此為契機,以點帶面,逐步形成“養成教育校本課程”,創設學校德育特色。
二、實踐引路,注重實效,全面實施校本課程
1. 領導重視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要評價一所學校先評論它的校長。”可以說,校長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的態度與行為直接制約著校本課程能否順利進行。在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校長發揮管理主導作用,利用自身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優化骨干人員組合,容易帶動全體教師一起投入課程實施這項工程,往往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并且學校在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推進特色項目開展的同時,可以制訂相關的規定和方案,把課程開發與特色項目工作納入學校常規工作,并進行定期檢查評比,使學校有計劃地開展相關活動,做到全面實施,不斷推廣。
2. 加強培訓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前提。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教師是關鍵。教材的編寫、活動的組織、計劃的制訂都離不開教師。如果說校長是領航、掌航人的話,那教師就是奮力揮槳者,只有齊心協力,才能使校本課程這一航船載著學生駛向成功的彼岸。因此,無論是在課程的開發還是實施過程中,學校都要特別尊重教師的個性,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每一位教師的潛能,力爭人盡其才,使每位教師都擁有展現自己才能和個性的空間。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對傳統課程觀、教師觀、學生觀提出了全面的挑戰,轉變教師只以現有教材進行教學的傳統觀念,明確校本教材、特色學校的概念和內涵,了解研究活動后的預見性效果等,都是校本課程的前提。
3. 明確目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校本課程開發既要體現學校獨特的項目特色,又要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滿足其興趣,為學生發展發揮重大作用。學校要把特色課程的構建作為實現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讓全體教師明白,特色活動可以興趣組開展為先,再以走進普通課堂為常態,最后以全校性活動及表演規模為成果,成為學校特色。
4. 拓寬思路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延續。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學校要以活動為載體,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將校本課程的實施與校園特色教育活動相結合,寓教于樂,在活動中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活動中挖掘教育資源,不斷拓寬思路,深化發展,完善校本課程的內容。
三、抓住機遇,展示成果,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隨著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發展到學校特色逐步形成的時候,學校要注重推廣宣傳,營造良好活動氛圍,讓全體師生受到影響,受到感染,從而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極大熱情,這樣更加有利于促進學校特色的進一步發展。如當肚皮舞的表演在學校、社會引起較強的反響,校園里形成濃厚的藝術氛圍,要求學習肚皮舞的學生越來越多的時候,學校就可以及時抓住這個機遇,逐步打造學校的特色項目,使這一校本課程成為學校的一個品牌。這樣就提升了學校的影響力,促進了學校特色項目的進一步發展,進而創建特色學校。
在特色學校建設中,創建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是其本質。任何一個學校要想實現其價值并穩定發展,必須創造與學校發展相符合的文化。而最細微處的滲透與體現,便是學校的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文化建構的過程,校本課程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創建特色學校的突破口。各學校開展的各種校本課程,關注了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給學生以自由發展的空間,把學生的個性發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終極追求。
多年的實踐和探索證明,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激發了教師的創造性,提高了教師課程意識,滿足了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的需求。學校只有把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作為打造學校特色的重點工作,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彰顯學生個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才能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區域推進小學特色學校建設的實驗研究》(課題編號:11C15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州增城市荔城街教學指導中心)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