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剛上幼兒園,還是小小班。臨放假前的一個黃昏,平時調皮的他,一回家就蔫兒吧唧的,去接他的外婆也拉著個臉。我知道情況不妙了,一番詢問后才得知,原來是沒拿到獎狀。起初,我也沒特別在意。妻子盡管不怎么高興,但還是在盡力地安慰他、鼓勵他。可孩子就是不和任何人說話,一直傻傻地歪在沙發前的小凳子上。
我以為他一會就能忘了這件事,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每晚都要瘋一陣子才肯睡覺的他,竟然自己爬到了床上,安安靜靜地睡了。我、妻子,還有外婆,輪番逗他,他都依然悶悶不樂,還嘀咕著老師不喜歡他了。
此情此景,以及外婆的數落迅速感染了我的情緒。是啊,一張獎狀給他留下了怎樣的陰影?如果連幼兒園的小小班都要如此殘忍地甄別、比較,中國的教育就真的到了崩潰的邊緣了。作為父母,也作為教師,我覺得我應該做點什么了,為自己的孩子,也為那些沒拿到獎狀可能在睡夢中哭泣的孩子做點什么了!
于是第二天,我給老師撥去電話,誠懇地建議老師增加獎狀的名額,對于這么小的孩子應該以鼓勵肯定為主。兒子放學回家,帶回來了一張鮮紅的獎狀,也帶回了一張燦爛的笑臉。
轉眼間,就到了期末測試。我的61個大孩子也要放假了,也要在焦躁、恐懼和企盼中等待成績單。反思自己,我該怎么辦呢?今年的春節,可是他們在小學度過的最后一個寒假啊!明年的畢業成績不再歸我們統計、填寫和通知了。
61個孩子,按一般家庭結構算,那就至少有7個人在關注著一份成績單,除去七親八眷、小朋小友,總共大概有427個人在默默地等待著我手里的那支筆怎么去填涂。一張獎狀0.3元,填寫可能需用時1分鐘,蓋章不會超過3秒,成本很低很低——但就是這張印著大紅花和金綬帶的紙,卻能帶來一個家庭的滿心歡愉,改變一個個體的人生軌跡。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上學那會捧著獎狀回家的羞澀和激動,想起了全村伙伴和父老鄉親對我的羨慕和贊譽,想起了和我同班但顆粒無收的表哥在毒打罰跪后對我的敵意和仇視,想起了我兒子的失落和悲傷,更想起了每一次發成績單后那些躊躇不前的嘆息和瘦弱單薄的背影。
于是乎,頓覺肩頭的責任重大,我想給每個孩子發一張獎狀!可事到臨頭又猶豫了。這樣做會不會被家長、同事誤解,這不是典型的表揚泛濫嗎?
問“百度”,網民們有褒有貶,眾說紛紜;問同事,意見不一,各執一詞;問妻子,她說可以與時俱進,但要實事求是;問外婆,她倒十分支持,可她大字不識。我該怎么辦啊?誰能給我一個最肯定的答復?
去教導處檢查備課筆記時,我遇到了兩位老師,一位堪稱模范,一位很有思想,他們都是來給準備發給學生的獎狀蓋章的。其中有“單科獎”,有“文明之星”,有“閱讀之星”,有“進步之星”等等,而且每份都有十來張之多。檢查之余,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前來串門,從他的口中又得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在要求增加“校級三好學生”名額的消息。看來,和我想法一致的大有人在啊。
文化商店的老板告訴我,你們學校買獎狀的老師可多了,還有哪個孩子、哪個家長不喜歡獎狀的?老板是我的朋友,她的孩子就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是啊,我不就是那樣的家長嗎?我不就硬為孩子要了一張獎狀嗎?那我的學生、家長們呢?推己及人,應該相差無幾吧!
發!一定發!盡量多發!發得心服口服,而絕不濫發!否則,“黎叔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但我必須從理論上說服自己。發獎狀其實就是一種表揚,表揚既是對學生在某一階段學習的總結和肯定,更是對其后續學習的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1968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就做過一個實驗。他來到一所小學,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番“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后,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方并請求務必保密。18個月后,羅森塔爾對這些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出現了奇跡:名單上的孩子個個有了較大的進步,且開朗、自信、熱愛學習。殊不知,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抽取的,心理學家正是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引發了學校、老師對這些孩子積極的暗示和美好的期待。
古人云:“數其一過,不如獎其一長。”新課標也一再強調,“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評價應該改變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所以,我們不妨換一種眼光和心態,順應孩子們的內在需要,對學生多一些鼓勵和期待,即使不能說個個會有收獲,至少不會留下什么傷害。
其次,我得用事實說話,讓獎狀實至名歸。一是校級三好學生共18人(學校規定比例為30%),這些孩子一直在各方面表現優秀,已在班級通過投票確定了下來。二是校級優秀班干共8人(每班8人),本學期我外出聽課、培訓近一個月,是這些班干發揮作用,在班主任空缺的狀況下實行自我管理,周周得“流動紅旗”,他們是有功之臣,但沒有參與“三好學生”的評選。三是班級進步之星共16人,他們在本次期末測試中進步明顯,應當肯定。四是班級單科前三名共18人次(語文5人,數學13人),總分前三名共4人,其中部分等次與前三項重復,故不發獎狀,但必須在成績單上注明。另外就是本學期班級共有4位同學在市級、縣級征文比賽中獲了獎,證書已由相關部門下發,無需另行印制。
這樣算來,獲得獎項的共68人次,實發獎狀46張,已遠超過半數。剩下的15人中,盡管有不少單科成績在90分以上,但我沒敢再給予“獎狀”這樣的鼓勵了,而是非常誠懇地、詳盡地、帶著些許愧疚地在成績單上寫了評語,有肯定,也有提醒,有期望,也有規勸。
目送著學生和家長們離去,一陣陣自責和糾結卻悄然襲來。我對自己說,歸根究底還是因為自己的工作不夠完美而缺乏底氣,要不就不會出現有人拿不到獎狀的現象了。看來,我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這15個目睹著那么多獎狀和自己揮手作別的孩子,心里會怎么想呢?是早已習慣,還是愁眉苦臉?是預料之中,還是眼含淚花?還有那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的信誓旦旦呢?我的毫不動搖呢?不是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朵絢麗的花兒嗎?不是說為了每一個孩子明天的發展嗎?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卷入了一個碩大無朋的、讓人跟著上下起伏的漩渦之中,但我不會停止掙脫的腳步。我堅信,這樣的風波總有一天會得以徹底地平息!
(作者單位:安徽含山縣環峰小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