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質的文字已經讀過很多,每次閱讀他的文字都有種靈魂被洗禮的感覺。他的文字非常有靈性,字眼中無不透露出對生命的敬畏和關懷。我喜歡看張文質談家庭教育,因為他是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用親歷者的口吻向讀者講述他曾經走過的路,有很強的可讀性,讓人受益匪淺。
在《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這本書里,張文質提出了現代父母的重要使命:擺脫恐懼、奴性、粗鄙,把孩子培養成樂觀、開朗、有教養的現代人。回看我們現在的社會,我們的父母有怎樣的孩子觀?有多少父母考慮的是孩子一生的成長和幸福?不少時候,我們的父母們只是希望孩子考出好成績,上好大學,有個好工作,孩子完全成了父母未完成心愿的執行者。這導致不少孩子其實沒有幸福可言,他們沒有愛好,沒有夢想,有的只是父母的夢!
很多父母誤以為孩子就是他們的私有財產,孩子完全隸屬于他們,因而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有責任有義務去完成父母的愿望。這些父母深陷矛盾之中,他們口口聲聲要求孩子能夠擔起責任,卻從來不讓孩子有獨立思想。
在張文質的文字中,始終閃著這幾個詞語,“理解”“協商”“獨立的人”,這一定也是張文質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和態度。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疲勞,有失敗,他們在疲勞的時候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在失敗的時候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寬容和鼓勵,沒有幾個人在心情低落之時還愿意聽其他人恨鐵不成鋼的怨言和空話連篇的道理。
在隔代撫養已成為“主流”之時,張文質的態度依然十分堅決:三歲前,當父母的工作、生活、休閑與孩子的養育發生矛盾時,父母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孩子的“利益”,要盡可能努力地站在家庭一邊,站在孩子一邊。父母們當然也有各自的心酸和無奈,他們背井離鄉只是為了換取生活的略微好轉,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忽視、輕視孩子所受到的傷害。
在《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中,張文質提出家庭教育的起點與核心是“把孩子培養成健康的正常人”,一個看起來無比簡單的要求,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不少孩子從出生甚至還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處于父母偉大的培養計劃之中,他們將成為眾人眼中的“優秀者”“天才”“神童”,而從未考慮過首先要讓孩子們成為“健康的正常人”。
張文質提醒說:父母最需要改變的就是,自以為只要生下孩子,自己不需任何學習,就“天然”地有權利、有能力教育孩子。成為學習者,與孩子共成長才是為人父母的“通行證”。在今天這樣的時代,父母必須成為一個學習者才能擔當起“父母”這個角色。父母這個身份的確立,不僅是因為他們生下了孩子,更多的是因為他們養育了孩子。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信任是最直接的愛的表達,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能在孩子心中孕育積極的人生態度,因而“每一個父母應該用一生的力量說出‘我相信你,孩子’,相信孩子就是陪伴、疼愛、關注、鼓勵、促進以及所有助益性的推動”。
對孩子的愛洋溢在《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這本書的每一個字句當中,“孩子是我們的甜蜜,我們的憂傷”,如何讓甜蜜更多一點呢?請記住:父母改變,孩子才會改變。
(作者單位:甘肅會寧縣白塬初級中學)